•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z6com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周瑞春 :从夷夏到天下 :茶文化共同体之路

    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 ,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责原作者自负 ,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

    结语 :文化共同体建构的层次性及其历史定位

    统观中华茶文化发展史 ,其文化共同体的建构符合人类社会共同体建构的一般规律 :在血缘上 ,经历了“少数民族共同体” 、“夏民族共同体”到“中华全民族共同体”的过程;在地域上 ,经历了“局部地区共同体” 、“南北地域共同体”到“国家全面共同体”的过程;在精神上 ,经历了“统治阶层共同体” 、“上流阶层共同体”到“全社会共同体”的过程 。茶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受到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个文化子系统的影响 ,在夷夏观的历史观照下 ,逐步完成了物质 、社会组织 、精神生活等三个层次文化共同体的复合交互建构 。文化共同体建构的核心要义是文化“身份”认同 ,在与儒释道等主流文化的互动互构中 ,茶文化的意象化内涵最终也沁入到国民人格精神之中 。环顾当今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然而尽管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 ,但植根于不同文化的“文明冲突”从未停止 ,从“夷夏”到“天下”的茶文化共同体发展史表明 ,“文化共同体”建构是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面对人类社会未来 ,我们只有立足中华文化的深入研究与创新发展 ,博采全球多元文化智慧 ,互相尊重 、和而不同 ,才能实现文化强国 、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才能引领世界各国人民同呼吸 、共命运 、齐发展 。

     

    注释

    ①尽管学界对于《尚书·尧典》 、《左传》 、《国语》等部分文本内容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成书时间存在争议 ,但对“夷” 、“夏”之称源于周代有着基本的共识 。

    ②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önnies)在《共同体与社会》(1887年)一书中提出了构建人类社会的三种共同体形式 ,即“血缘共同体” 、“地域共同体” 、“精神共同体” 。

    ③实际上 ,对“七十二毒”说法的出处有待考证 ,一般认为出自古本《神农本草经》 ,然已散佚无处查证 。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有“一日而遇七十毒”记载;清代文渊阁影印本《钦定四库全书·格致镜原·本草》有“神农尝百草 ,一日而遇七十毒 ,得茶以解之”记载 。此外 ,对于茶的起源时间也存在争议 ,比如宋时磊在《唐代茶史研究中》梳理了文献记载 ,认为茶的起源可信史料只能追溯至汉代 。笔者从主流 ,认可“七十二毒”说 ,并认为茶自神农氏起进入先民视野已成为茶文化界的共识 。

    ④英国社会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提出“文化三因子”说 ,将文化分为物质 、社会组织 、精神生活三个层次;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也将文化结构分为物质 、社会 、精神三个层次 。笔者认为 ,茶在神农氏时期作为药物出现 ,还处于物质文化层次 。

    ⑤一般认为 ,《周礼》中的“荼”以及《尚书》中的“咤”即今文之“茶” 。然亦有不同看法 ,比如郑玄认为“荼”是“茅莠”(茅草所开如絮状的白花) ,“咤”为向后退行 。笔者认同“荼” 、“咤”即为“茶”的普遍观点 。

    ⑥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Émile Durkheim)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一书中 ,以澳洲氏族社会为例 ,提出了“集体欢腾”(Corrobbori)概念 ,意指在共同体之中以某种共同道德情感 、宗教信仰所激发的集体意识的力量 ,这种力量以集体情感为纽带 ,一般取决于共同焦点 、定期集会以及集体仪式 ,发挥着社会整合的作用 。笔者认为 ,“茶”在茶祭活动中发挥了“集体欢腾”的功能和作用 。

    ⑦对于龙凤团茶岁贡次数存在不同的说法 ,宋代周辉《清波杂志》载 :“淳熙间 ,亲党许仲启官麻沙 ,得《北苑修贡录》 ,序以刊行 。其间载岁贡有十二纲 ,凡三等 ,四十有一名 。”(朱易安 ,傅璇琮.全宋笔记[M].第五编第九册.郑州 :大象出版社 ,2006 :45.)南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也有“右岁分十余纲”(朱自振 ,郑培凯.中国历代茶书汇编[M].香港 :商务印书馆 ,2016 :119.) 。

    ⑧此表依据《中华茶史》引据材料制作(夏涛.中华茶史[M].合肥 :安慰教育出版社 ,2008 :72-73.)

    ⑨有学者指出《赵飞燕别传》非信史(王学铭.《赵飞燕别传》不是史实[J].农业考古 ,2009(2) :62.) ,笔者对此认同 。然《青琐高议》作为北宋民间志怪小说集 ,其对民间口口相传之事的收录具有选择性和代表性 ,《赵飞燕别传》中对“茶”事的艺术加工和历史传承 ,本身就足以说明当时民间借茶言志 、借茶论理 、借茶而教的普遍性 ,也侧面反应了茶在民间社会丰富的伦理意涵 、教化功能 。

     

    [ 参考文献 ]

    [1]顾颉刚 ,王树民.“夏”和“中国” :祖国古代的称号[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81(1).

    [2]王世舜.尚书译注[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

    [3]李学勤.十三经注疏[M]//春秋左传正义.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4]徐元诰.国语集解[M].王树民 ,沈长云 ,点校.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5]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 :中华书局 ,2001.

    [6]许嘉璐 ,安平秋.二十四史全译[M].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

    [7](唐)陆羽.茶经[M].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6.

    [8](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M].栾保群 ,吕宗力 ,校注.石家庄 :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0.

    [9](晋)常璩.二十五别史·华阳国志[M]济南 :齐鲁书社 ,1998.

    [10]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11]大正新修大藏经[M].高楠順次郎 ,渡边海旭 ,小野玄妙 ,等编.台湾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3.

    [12](唐)虞世南.北堂书钞[M]中华再造善本.明抄本影印.

    [13](唐)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M].马其昶 ,校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4]夏涛.中华茶史[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15]宋时磊.唐代茶史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16]朱自振 ,郑培凯.中国历代茶书汇编[M].香港 :商务印书馆(香港) ,2016.

    [17]朱易安 ,傅璇琮.全宋笔记[M].郑州 :大象出版社 ,2003.

    [18](清)吴任臣.十国春秋[M].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19](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校注[M].赵贞信 ,校注.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20]沈冬梅.茶与宋代社会生活[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21](宋)沈括.梦溪笔谈[M].诸雨辰 ,译注.北京 :中华书局 ,2016.

      
    上一篇 : 谷文国 :谁之禅?何种味?——对“禅茶一味”的哲学反思
    下一篇 : 李萍 :论茶道与医道在当代的融贯
    X

    合作交流 :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