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茶座第二十九讲在京举行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图/文:人大茶哲所
2024年11月29日上午,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第29场哲学家茶座在大益茶道院皇茶厅顺利举行,此次茶座的主题为“中国制茶技术的演变与传承”,主讲人为陈重穆博士,主持人为周瑞春研究员。茶哲所所长李萍教授、大益茶道院执行院长徐学出席本次茶座,同时有二十多位茶文化爱好者参加本次茶座。在茶座过程中,听众一边倾听主讲人的细致讲解,一边品尝主讲人精心准备的三款手工制作的茶饮,会场氛围其乐融融。
图1:陈重穆博士在讲座中
陈重穆博士一开场就抛出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中国茶的传统还没有到来”,他分别从制茶工艺纯粹、地理限制、国家政策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证了这一观点。首先,在中国先民利用茶叶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期,都是绿茶一家独大,当代划分的“六大茶类”迟至清末成形,茶学家陈椽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末才明确提出了这种分类方式。因此,除去绿茶,许多茶类都还很年轻,制茶工艺的历史不够长,很难称得上形成了各自的传统。其次,茶的品质不仅受制于生产工艺,还受限于生长环境,而在交通条件的限制下,许多深山老林的好山场也是近些年才被开发,有的刚刚成名,有的还没成名,有着十分可期的前景。最后,茶产业的发展在历史上受到了国家政策的限制,其中茶税即“国家课利之一助”,茶叶被官办专卖,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茶产业才开始真正有独立的地位。综合来看,中国茶的发展还一直处于上升阶段,仍然没有到来真正的高峰。
对于“中国茶的根本性质”这个问题,台下听众积极发言。李萍教授认为茶在根本上是一种饮品,蔡红晴老师把茶归结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冯梓洋老师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茶的性质的转变。陈重穆博士抛出了自己的观点——“药笼中物,山间灵药;文房佳品,案头清赏”,即茶的基础性质是药用,味道好喝的茶,才能成为茶人的怡情佳品。
图2:陈重穆博士为茶座听众准备的茶饮
从茶的起源来看,茶经历了从山林野生到人工栽种的历史性变化。陆羽在《茶经》里提出了“野者上”的观点,即自然条件对茶的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相比人工栽种的环境,山林的环境要更加适合茶叶生长。茶的加工,实际上就是纠正茶的草木偏性、保留茶的药性的过程。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茶产业应该回归市场理性。宋代实行了榷茶制度,而过严的榷茶则导致了茶价升高,品质变差,创新减少,走私增多。反观明代对茶的宽松政策,较好地规避了宋代出现的诸多问题,也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
图3:认真听讲的茶座听众
针对当代中国茶产业的一些基本情况,陈重穆博士也做了说明。他提出了“含人量”这一概念,指出茶的加工产业实际上是一项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茶的种植和采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含人量”也不是越高越好,加工出来的茶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茶的加工工艺。
图4:听众向陈重穆博士提问
在互动环节,对于听众提出的若干问题,陈重穆博士也一一作了相关回应,解答了听众关心的问题,也深化了大家对本场讲座内容的理解。最后,部分听众与陈重穆博士合影留念。讲座在大家意犹未尽的愉快交流中结束。
图5:部分听众与陈重穆博士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