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z6com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刘跃华 :浅谈《天地融入一茶汤》的哲学思想

    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 ,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责原作者自负 ,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

    编者按 :本文为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第三届“我与茶道”征文活动的投稿作品 。本文作者是中华茶文化爱好者 ,经常习文弄墨 ,时时有作品在刊物发表 。经作者同意授权在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的网站 、微博 、微信公号推送 ,以飨读者 。

     

    刘跃华

    本人抱着对我国茶与茶道观察了解欲望 ,探讨关于它的本质 、发展的基本规律 ,以及人们对它的思考和认识 ,借以提高对我国茶和茶道文化的正确认识 ,撇开以前固有的观念 ,认真阅读了李萍等著的《天地融入一茶汤》一书 。该书从品茶养心 、事茶致知 、修茶明德 、援茶正伦 、茶通天地 、茶道即人道等几个环节 ,用正统的儒家文化精髓 ,解释了我国茶文化的过去 、今天和明天的发展脉络 ,在潜移默化之中又将当代哲学与茶文化紧密结合 ,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认识茶文化的本质和特征 ,以及其中的发展规律 。其语言精炼 ,逻辑严谨 ,论述得当 ,史料充分 ,淋漓尽致的回答了读者的期盼 ,让人为之叹服 。

     841f5203d3c53836004a830c8392729e.jpg

    “茶道即人道”的哲学思想贯穿全书

    一是茶是华夏祖先最发现并使用至今的物种 。在《天地融入一茶汤》的开篇即道 :“本书怀此宏愿 ,追溯中华茶道的源流 ,同时揭示中华茶道中的儒学基本精神 ,进而寻求中华茶道对当代人的启示 。”在我国漫长历史的长河中 ,人们受茶的影响 ,渐渐地从由茶被动的止渴功效引申到的作用于人的处世为人和精神思想 ,得益于先贤们对茶的认知 、驯化 、传播和创新 。我国有久远的农耕文化历史 ,茶如同麦 、稻等农作物一样 ,被我们的祖先们发现和栽培 ,才能沿袭到今天 ,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如果没有祖先的献身精神 ,也就无所谓今天的我们 。这点非常重要 ,在《天地融入一茶汤》得到重申 :“神农尝百草并发现了茶叶功效的传说在中国广为人知 ,其实 ,‘神农’作为中华文明的农业神 ,各种与农业相关的事项都被归结 、追源于他 ,这表达了我们对先民们朴素的英雄崇拜情结 。”但本书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那些脍炙人口的“神话” ,而是通过对我国浩瀚古代历史中的点滴采撷 ,告诉读者我国茶文化历史绝对不是虚构的神话 ,而是一部有血有肉 、可歌可泣的创造历史巨剧 ,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笔者熟悉的马王堆出土西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安化黑茶的踪影 ,它经松枝 、松木烘烤干燥制作工序 ,具有气味芳香 、杀菌防腐的功效 ,陪葬功能显著 。并且马王堆出土茶叶已凝成规则不一的黑色小颗粒 ,与现存的陈年散装安化黑茶如出一辙 。虽然本书不是一部介绍茶的史书 ,但作者以史为鉴 ,把茶的历史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进行有机统一 ,从而使人们知晓茶不是天外来客 ,更不是泊来品 ,而是中华民族的历代先贤们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的劳动结晶成果 ,这也正是当今需要极力反对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武器 ,也是教育我国年轻一代正确认识历史的极好教材 。

    二是我国茶文化历史是人们对茶的规律认识的既有表现 。《天地融入一茶汤》一书中告诉读者 ,在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卷轴中 ,人们对茶的认知是一个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的过程 。在该书的指引下 ,通过考察 ,笔者有幸发现《诗经》中先后有七处出现“茶”的诗句 :谁谓茶苦 ,其甘如荠(《邶风·谷风》) 。采茶薪樗 ,食我农夫(《诗·围风·七月》 。周原瞧膝 ,堇茶如饴 。(《大雅·绵》) 。出其圈阅 ,有女如茶;虽则如茶 ,匪我思且(《郑风·出其东门》) 。予手拮据 ,予所捋茶(《国风·豳风·鸱鹗》 。其铸斯赵 ,以薅茶蓼;茶蓼朽止 ,黍稷茂止(《周颂·良耜》) 。民之贪乱 ,宁为茶毒 。《大雅·桑柔》 。这些有关茶的描述的诗句 ,可以看出人们对茶的认识是比较简单的 ,因为茶在当下只是一种饮品 。随着茶的影响力的加深 ,人们对茶的认知也就逐渐深入 ,茶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大力推行 ,汉宣帝时的王褒 ,写过一篇《童约》的契约 ,其中的“武阳买茶(荼)” 、“烹茶(荼)尽具”的字句 ,说明茶已经作为一种流通商品 。而西晋左思的《娇女诗》中“止为荼荈据 ,吹嘘对鼎立 ,”则将一位煮茶少女的神态刻划得入木三分 。西晋杜育的《荈赋》 ,更是一首全写初秋采茶品茗的专赋;还有南朝刘宋诗人鲍照的妹妹鲍令晖写过专门的《香茗赋》 。茶 ,已经渐渐融入文人雅士 、官宦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了 。隋唐之后 ,饮茶 、品茗更由时尚 ,转而成了人们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事情 。李白《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中“茗生此石中 ,玉泉流下歇 。” 读来让人浪漫飘逸 ,若闻氤氲仙气 ,别有一番神韵所在 。杜甫《重过何氏五首》中第三首描写品茗题诗之乐 ,也出手不凡 :“落日平台上 ,春风啜茗时 。” 诗兴与茶趣融为一体 ,高雅之至 !白居易咏茶诗数量最多 ,流传至今尚有70余首 ,最受推崇的是《茶山境会亭欢宴》一诗中“青娥递舞应争妙 ,紫笋(茶名)齐尝各斗新” ,写绝了风云际会品茶斗胜的景象 :正是这种文人骚客对茶的推崇 ,为第一本茶叶专著的出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陆羽的《茶经》终于应运而生 。陆羽也因为这本《茶经》成为中国及全世界的茶圣 。以至于北宋苏东坡写出“戏作小诗君莫笑 ,从来佳茗似佳人”的佳句 ,好一个“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学士的锦心绣口 ,令历代茶人 ,无论是种茶的 、制茶的 、鬻茶的还是喝茶的 ,也无论是真风流还是假风雅 ,莫不争相传诵 。由此可以看出 ,茶从发现到发展的历程 ,其文化底蕴在一步步加深 ,与当时的人们生活习性 、文化爱好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紧密相连 ,是一种由初级向高级 、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与诗词歌赋 、酒 、瓷器 、丝绸等其他中国文化精髓一样得以广泛传播 ,名扬四海 。本书作者巧妙地将茶文化的精髓点缀在字里行间 ,让人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并产生一种迫不及待要探究的欲望心理 。

       三是我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深刻揭示人类进步的总趋势 。《天地融入一茶汤》对茶道的定义是“茶道意指基于茶自身的性质而淬炼出的精神世界” 。可以这样认为茶本身并没有任何的思想内涵 ,而是千百年来 ,人们对它的发现 、认知和广泛发展流传 ,探索出其能够赋予人们寄托的种种情怀 ,成为一种人们精神思想的绝妙载体 。无论是饮茶 、品茗方式的改变 ,还是喝茶文化的论道 ,抑或是茶叶的流传 ,都无一例外与我国文化主流思想紧密相随 。儒家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中反映 ,它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 ,其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 ,极其深刻地影响着中华之茶道 ,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 ,并且衍生出“‘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 ,‘朴实古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 ,‘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 ,‘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 ,其茶道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 ,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具体体现 。这与儒家思想的精髓极其吻合 ,不仅受到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欢喜 ,也成为历代统治阶级的保护对象 。茶树的栽种 、培育和管理并不象温室里的花朵那样需要奢华的条件才可以满足 ,只要气候 、土壤适宜均可种植 ,这也是其得以流传至今的物质基础 。虽然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 ,将某些茶叶品种的价值无限拔高 ,但这种让茶成为奢侈品的现象并不是茶道本身的原因 ,而只是茶在流传过程中暂时误区 。无论时空怎样变幻 ,相信茶道的哲学思想总是朝着进步 、向上的方向发展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总趋势 ,是因为五千年强大中华文化的思想底蕴在推动前行 。这也是本书给读者带来的总体感受 。

     

    几个哲学原理的体现

    一是现象与本质关系的体现 。《天地融入一茶汤》作为一本介绍儒家思想与中国茶文化的好书 ,不仅较好地回答中国茶道文化和儒家思想联姻的深刻问题 ,同时告诫人们科学饮茶 、品茗和喝茶的辩证关系 ,使读者受益匪浅 。在书的第一章中 ,一方面 ,作者列举了《神农本草经》 、陆羽设计的风炉 、日本著名僧人荣西《喫茶养生记》等史料 ,“强调以茶协调五行 ,在将茶从植物变成可以喝下去的汤料过程里 ,揭示了茶对人类身体的益处 ,完美地再现了与人的和合 。”这个例子说明如果茶只是一种植物而非煮沸的茶汤时 ,对身体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只要将其制作成茶叶然后放入器物中煮沸才能成为我们能够饮用的茶 。较好地回答了茶与植物的本质区别 。另一方面 ,作者在对饮茶历史的追溯中 ,让读者了解到对陆羽《茶经》关于茶的色 、香 、味 、形的考究 ,关于雅品情形的大致轮廓的了解 ,关于功夫茶的精致独到之处等 ,这些饮茶 、品茗中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本书中的介绍不一而足 ,然而作者笔锋一转 ,立即将读者的视角带入一个更高层次 ,即“品茶之于精神” ,点出中华茶道的核心是“饮茶者的内心观照以及饮茶者同伴间心与心的沟通” 。这正好说明作者的用意在诱导读者要透过现象认清茶道的本质这一哲学原理 。像这样的例子 ,本书还有许多地方在体现 ,如作者在洗茶章节中 ,分别介绍了“一洗入茶门” 、“洗罢见本心” 、“尘落入澄明”等表达茶道的外在步骤 ,使读者真切感受到接人待物的真诚与良知的本质要素 ,也就才能达到“坦呈显心” 、“以诚待茶” 、“茶中有真”的内在目的 ,实现与饮茶同伴者之间真正的心灵深处的沟通 。因此 ,我国茶文化实际上是一部上好的伦理道德教科书 ,通过本书的教导 ,我们可以在饮茶 、品茶中修养和提高自己的品性 。

    二是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体现 。《天地融入一茶汤》全书只有两个主角 ,一是茶 ,自然之物 ,一是人 ,万物之灵长 。茶本身无意识 ,而是人们考察研究它后 ,触发出灵感 ,因而产生出对它的种种感受 ,因而产生出所谓的茶道 。作者尊重物质决定意识的客观规律 ,将茶融入人们的思想灵魂深处 ,对其产生出强烈的意识反映 ,形成所谓茶道 ,进而对茶的研究和创造性发展带来特殊的能动作用即促进茶的发展 ,这是本书作者所要表达的要义 。在本书第二章中 ,作者从认知学入手 ,揭示“认知学是心灵的科学 、智能的科学 ,并且是关于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这一原理 ,而茶认知的源泉则来源茶及其当时的社会 、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带动了“茶技 、茶艺以及与之相伴的饮茶环境”的改善 ,诞生了“茶事 、茶德 、茶礼”等茶伦理 ,使人们更多地受茶的感染 ,产生出符合当下思想意识文化标准的茶文化模式亦即作者书中阐述的“格茶(是人将自己的情感 、智识聚焦于茶中 ,通过对茶的体察穷究来连接内外 ,通达道体)” 。无论是宋明理学“物物皆有理” ,还是当代茶文化学者的“清 、静 、真 、和” ,以及“借茶反观自身” 、“借茶识他者” 、“借茶联通内外”等 ,都无一例外地反映出物质决定意识 ,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一真理的存在 。至于饮茶的法度 ,则是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约定俗成的饮茶 、品茗规矩 ,引导人们正确饮茶 、品茗的方法 。不难看出 ,茶道的产生和发展完全是依附于茶这个客观存在 ,而人们对茶赋予各种各样的理性认识才成为所谓的茶道 。

    三是原因与结果关系的体现 。《天地融入一茶汤》一书第三章修茶明德和第四章援茶正伦较好地介绍了茶的精神作用 。伟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这其中的因果关系非常清楚 。一方面 ,茶可以通达人的精神 ,约束人的言行 ,这都是沉甸已久的茶文化影响结果 。作者书中坦言“茶道之道的获得 ,一则不能离开茶 ,要识茶 、懂茶 、爱茶……二则不能离开围绕茶而展开的修为 ,一切有关茶事的活动 ,包括感知 、体验 、审美 、演习 、操练等等……”作为一个爱茶之人应有的修为 ,不仅是茶道的要求 ,也是当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作者认为一个合格的“茶人”是“视茶为信仰落地的精神伴侣 ,在饮茶过程中寻找人生乐趣和精神安顿之人” 。以茶待人 ,以茶结友 ,不仅符合传统儒家文化思想 ,也与当下“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政治工作总要求不谋而合 。茶作为一种传统媒介 ,充当家庭伦理 、社会伦理和工作学习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其传统传承作用不可小覤 ,一杯淡淡的清茶 ,浮现的是简单 、明了 、勤俭 、真诚的德行 ,释放出的是满满的正能量 ,其效果比之在觥筹交错的酒宴上 、灯光晦暗的会所里要好上千万倍 ,茶道之道应该继往开来 ,成为中华民族熣灿文明家庭中的耀眼一环 。另一方面 ,茶能够让人放下自我回归自然 。正如本书第五章茶通天地中明白告诉读者“茶成为精制的干茶后 ,茶就开启了华丽的转身……茶带给人的滋味享受 、心理愉悦和精神提升……”“茶味人生”在现代医疗中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中的重要作用正在得到不断发挥 ,当然这种茶文化的干预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达成效果 ,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对茶文化的挚爱 ,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 。

    总之 ,《天地融入一茶汤》是一本极好的茶文化读物 ,能够为茶的一般爱好者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 ,是推动我国茶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强大动力 。

     


      
    上一篇 : 吉木 :从天地之大到四海之内——读《天地融入一茶汤》想到的
    下一篇 : 李锡洪 :茶德革命——读《天地融入一茶汤》引发的哲思
    X

    合作交流 :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