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z6com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李锡洪 :借一杯好茶修身修心修行

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 ,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责原作者自负 ,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

编者按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举办的第四届“我与茶道”征文活动 ,得到了热心读者们的踊跃参与 。专家委员会优中择优 ,评选出了优秀作品 ,仍然有不少较好的作品 。我们选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篇上乘作品 ,并征得作者同意 ,在“茶道哲学研究”网站 、微博 、微信公号首发 ,以飨读者 。谢谢两位作者的信任和支持 !

借一杯好茶修身修心修行



李锡洪

茶修的概念 ,不知在什么时间悄悄地产生了 。但在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和《中国茶叶大辞典》中 ,都未都找到茶修一词 。而我们在习茶的过程中 ,确确实实有所感觉 、感受和感悟 。茶是物质 ,更是精神 。饮茶 ,不但可以得到身体健康 ,更有精神的享受 ,还对我们的行为品德有所启示 。这些有茶参与的活动与禅修有很多相似之处 。从广义上讲 ,我们把习茶会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端正心态认真地习茶会带来更多的益处的不断习茶过程称为茶修 。笔者做为一个正在习茶修行路上的茶童 ,给茶修一个确切定义 ,还真不是易事 。但我们彼此心照不宣 ,互相明白茶修的所指 。

茶修修什么?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1.在自然中修身修体 ,这是茶修的基础 ,从自然中来 ,到自然中去 ,遵循自然法则 ,身体受益 。2.积极的态度修心修智 ,这是茶修的关键 ,向内修炼 ,放下开脱 ,心理受益 。3.与众人相处中修行修德 ,这是茶修的目的 ,日日坚持修礼修为 ,渐变谦谦君子 ,处世受益 !

 

一 、修身修体

茶修的主体是修 ,是人的活动 ,所以重点一般放在上 ,有时忽略或忽视了茶的重要性 ,其实做为茶修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茶是很重要的 ,或者说 ,茶修从认识来自大自然的茶就已经开始了 。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记载:“采不时 ,造不精 ,杂以卉莽 ,饮之成疾 。一杯劣质的夏采茶 ,饮后咽喉干渴 ,毫无生津可言 ,身体不但得不到滋养 ,还要调动全身的精华 ,来运化这杯夏茶所带来的不适感 ,心理当然没有自由释怀的开始 。茶修选用的茶不是一杯普通的茶 ,而是南方之嘉木 ,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 。

在种茶 、育茶 、采茶 、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 。陆羽《茶经·一之源》中所述:“上者生烂石 ,野者上 ,阳崖阴林 ,紫者上 ,笋者上 ,叶卷上都是对极品好茶的精妙概括 。在《茶经·三之造》中凡采茶 ,在二月 、三月 、四月间 ,其日有雨不采 ,晴有云不采 ,晴 ,采之 。蒸之 ,捣之 ,拍之 ,焙之 ,穿之 ,封之……”是对采茶 ,制茶 ,贮茶的严格要求 。茶修 ,从植茶 ,采茶便开始了 ,只有真正领略茶生长的自然属性并按照自然法则来制茶 、存茶 、烹茶 ,才能偶遇佳茗 。

我们在喝茶的时候都有这样的体验, 真正的好茶非常舒服 ,一碗就感受到喉吻润 ,感觉感悟也会油然而生 ,情来朗爽满天地 。而次茶呢就不舒服 ,而且越喝越渴 , 所以说真正的茶修应该是从喝一杯好茶开始 。好茶入口 ,齿颊留香 ,回甘持久 ,不但肌骨清 ,而且通仙灵 、精神上也清风生 ,有了逍遥游的开始 。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中记载:“至若茶之为物 ,擅瓯闽之秀气 ,钟山川之灵禀 ,祛襟涤滞 ,致清导和……冲淡简洁 ,韵高致静 。可见集天地之精华的好茶 ,饮来对身体特别好 。明代宁王朱权在《茶谱》中也记载:“茶之为物 ,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 ,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 ,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 ,茶之功大矣!”

陆羽《茶经·七之事》中记载了下面三个关于饮茶功效的引用:《神农食经》:“茶茗久服 ,令人有力 ,悦志 。陶弘景《杂录》 :苦茶轻身换骨 ,昔丹丘子 、黄山君服之 。《本草·木部》:“茗 ,苦茶 ,味甘苦 ,微寒 ,无毒 ,主瘘疮 ,利小便 ,去痰渴热 ,令人少睡 。秋采之苦 ,主下气消食 。注云:春采之 。可见经常饮用自然界中的佳茗 ,尤其是春采之的好茶 ,对我们的身体非常有益 ,就可以达到《茶经·四之器》中所说体均五行去百疾的效果 。

借茶修身修体 ,不但表现在常饮用自然之法采摘制造的上等好茶来保健我们的身体 ,还表现在品茶时选择可以与自然亲近 ,寄情于山水的环境 ,在思想上找到能与自然交流 ,心融于山水的意境 。如许次纾《茶疏·饮时》中记载:“风日晴和 、轻阴微雨 、小桥画舫 、茂林修竹 、课花责鸟 、荷亭避暑 、小院焚香……清幽寺观 、名泉怪石 。如徐渭在《徐文长秘集》中所述 :品茶宜精舍 、宜云林 、宜寒宵兀坐 、宜松风下 、宜花鸟间 、宜清流白云 、宜绿鲜苍苔 、宜素手汲泉 、宜红妆扫雪 、宜船头吹火 、宜竹里飘烟 。又如郑板桥笔下的品茶楹联:“楚尾吴头 ,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 ,半潭秋水烹茶 。忘情于山水自然间 。

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 ,选茶 ,择水 ,挑器 ,入境 。一举手 ,一投足 ,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 ,亲近自然 ,与茶心有灵犀 ,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 ,方能茶修中回归自然 ,在自然中修身修体 。

 

二 、修心修智

从狭义上讲 ,茶修的过程就是修心的历程 。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净 、恬淡 ,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 ,与宇宙融合 ,升华到无我的境界 。

戒定修心 ,静能生慧 ,茶修离不开静 。又通 ,的本义是纯洁 ,即无污染 、无杂念 。可视为 ,可看做 。清净为静 ,为清澈 、透明无杂质;为干净 、纯洁无杂念 。《说文解字》 :静 ,审也 。本义为明审 、色彩分明 。心静才能明理 ,水静方能鉴物 。水止无波谓之;心净脱尘谓之;声停音息谓之 。

唐代《唐国史补》记载 :常鲁公随使西番 ,烹茶帐中 。赞普问 :何物?曰 :涤烦疗渴 ,所谓茶也 。因呼茶为涤烦子 。施肩吾也有诗云 :茶为涤烦子 ,酒为忘忧君 。由此可见 ,茶为涤烦子的雅号已经很久 ,许多人都称赞此雅号无与伦比的妙处 。但每次我想到此称号的时候 , 都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为什么非要有烦恼再来喝茶呢? 如果人非常高兴 ,来喝茶岂不是更好吗?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就本性而言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的一方面 ,我们所做出的后天努力就是守护这份 。对茶持一份敬畏心 ,不因外界因素就动摇了自己内心的静 。

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 ,但由于外界的干扰 、诱惑 ,人的私欲开始活动 。因此心灵蔽塞不安 ,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守静 ,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 。近代高僧弘一大师对于什么是虚静有精辟的解释 ,他说 :心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 ,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

古今中外 ,凡懂得茶道的人都殊途同归地把作为修茶习道的必要途径 。因为静则明 ,明心见性;静则虚 ,虚怀若谷;静可敛 ,敛内含藏;静可细 ,细察入微;静可淡 ,淡泊明志;静可怡 ,怡神养性;静可悟 ,悟道大彻……真可谓 :欲修茶道通玄境 ,除却静字无妙法 !

人出生的时候 ,原本没有行囊 ,走的路多了 ,便多了个包袱 。人生的苦 ,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 ,人生的终点 ,不是在山水踏尽时 ,亦不是在生命结束后 ,而是在放下包袱的那一刻 。放的下 ,才能有空杯的心态 ,才能开启智慧 ,有所悟道 !

放下一切 ,我们才能充分利用我们的眼睛 、耳朵 、鼻子 、舌头 、身体和意念来仔细的感知茶 ,观其嫩度 、条索 、色泽 、整碎和净度;听其手捻或坠落的声音 ,清脆还是沉闷;闻其干香 、水香 、盖香 、杯香;品其辛散 、酸收 、甘补 、苦泻 、咸软 、淡利;手触感受其弹性强度的大小 、润滑程度的强弱 ,断拉找其纤维蛋白丝的有无或长短 ,胃肠感受其温热还是寒凉 ,全身体感其升浮或是降沉;用大脑再综合分析判断茶给我们带来的舒适感 ,是否有心旷神怡的感觉 。我们放空自己 ,才能真正地与茶对话 ,读懂了茶 ,自然有了茶的智慧 。这个过程是茶修 ,更是我们自己的修心修智 。

明代陆树声在《茶寮记·尝茶》中写道 :茶入口 ,先灌漱 ,须徐啜 。俟甘津潮舌 ,则得真味 。意思是茶汤入口后 ,不要马上咽下去 ,先含在口中 ,让茶汤在舌尖来回振荡 ,缓缓徐徐地轻吸气 ,等到甘润的口水不断涌出来 ,涨湿舌面 ,就体会到真味了 。

喝茶是一种意境 ,有些人用一生都不能放下执念 ,悟出菩提 。而有些人静心去修 ,只用了一盏茶的时光 ,就从万象纷纭中走出 ,修心修智 ,绽放如莲 。

 

三 、修行修德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与人的社会 ,借茶可以日日修行 ,提高我们的品德 ,进而与他人相处地更加融洽 。借茶修德 ,正是将自身之德融入茶中 ,以爱茶如己的心去感知茶 ,并将这种品德传递给他人 。茶修是追求内心省察的一种规范与境界的过程 ,这其间包含着自然之性 、清雅之美 、中和之道与明伦之礼 。既有着对自然与生命的尊崇 ,也有着对清净修心之境界的追求 ,更有着人际关系与人品道德的表率 ,这种和谐与共的至高境界 ,正是茶人们所追求的理想 。

陆羽《茶经·六之饮》中所说的比屋之饮 ,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 ,它包括鉴茶 、选水 、赏器 、取火 、炙茶 、碾末 、烧水 、煎茶 、酌茶 、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 、礼法 、规则 。茶修正是饮茶的艺术 ,而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它与诗文 、书画 、建筑 、自然环境相结合 ,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 。

晚唐刘贞亮提出了《饮茶十德》 , 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 ,以茶表敬意二句 ,这说明来客敬茶 , 以茶为礼 , 在当时已成为普遍风俗 。宫廷或民间 ,祭祀 、修屋 、筑路 ,待客都离不开茶礼 ,甚至有无茶不礼的说法 。特别是婚礼 ,许次纾《茶疏·考本》中记载:“茶不移本 ,植必子生 。古人结婚 ,必以茶为礼 ,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 。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 。茶有一种亲和力 ,在协调人际关系中 ,达到互敬互爱的目的 ,创造了上下和谐的社会环境 。

陆羽《茶经·九之略》中记载:“但城邑之中 ,王公之门 ,二十四器阙一 ,则茶废矣 。可见只要条件允许 ,茶礼不可省 ,也不可缺 。

在茶事活动中 ,主宾互相礼貌 ,互相尊敬的动作和态度在不同的茶道类型可能有不同的表达 ,但是发自内心的诚恳和谦虚是一致的 ,事茶过程中服饰 、容貌 、表情 、言语 、举止等都要谦虚 、恭敬 。茶修非常注重礼其尊敬的精神内含 ,相互承认 ,相互尊重 。

借茶修礼修德 ,也不是完全照搬传统烦琐的礼制形式 ,而是要吸收礼仪的精华 ,外加茶的物质功效 ,让品茶变地舒适而轻松 。礼之用 ,和为贵 ,并不是说茶修时要和和气气 ,而是说茶修过程中礼之用要恰如其分 ,过头了就虚假了 ,不足了就不够诚心 。茶有醇和 ,朴实 ,亲近自然的特征 ,让茶修也有了中和之美德 ,一切都是恰到好处 。

好茶是大自然中存在的,能否品出好茶还在于人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层次 。明朝的屠隆在其《考槃余事》中说:“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 。他说若用好茶来招待不会饮茶的人,无异于将甘泉灌溉没用的篙草树木,罪过是很大的 。如遇不识茶趣的人,不辨茶味,一口就将佳茗喝光 ,世间再没有比这更俗气的了 。

许次纾《茶疏·论客》中记载:“惟素心同调 ,彼此畅适……始可呼童篝火 ,酌水点汤 。只有遇到本心相投 ,彼此舒适自在的人 ,才可让童子生火 ,舀水点汤或泡茶 。明代徐渭在《煎茶七类·六茶侣》中记载:“翰卿墨客 ,缁流羽士 ,逸老散人 ,或轩冕之徒 ,超然世味者 。明代黄龙德《茶说·八之侣》中也记载:“茶灶疏烟 ,松涛盈耳 ,独烹独啜 ,故自有一种乐趣 。又不若与高人论道 ,词客聊诗 ,黄冠谈玄 ,缁衣讲禅 ,知己论心……对此佳宾 ,躬为茗事 ,七碗下咽而两腋清风顿起矣 。较之独啜 ,更觉神怡 。品饮时有知己相伴 ,在茶修过程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朱权《茶谱》所述凡鸾俦侣 ,骚人羽客 ,皆能志绝尘境 ,栖神物外 ,不伍于世流 ,不污于时俗 。或会于泉石之间 ,或处于松竹之下 ,或对皓月清风 ,或坐明窗净牖 。乃与客清谈款话 ,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 。

借茶修行修为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茶经·六之饮》中记载:“茶有九难……九曰饮……夏兴冬废 ,非饮也 。借茶修德 ,并非一日养成 ,而是不断精进 、逐级上升 。从开始的品饮之乐到静修之福 ,再到人文之趣 ,最后达到悟道之雅 。茶修过程 ,追求的是饮茶过程中与茶合一 ,由茶性见己之本性 ,与茶性相连相通 。

修茶不但是一个主动作为的结果 ,需要刻意的养成和悉心的培育 ,更要靠时间的累积 。习茶可能始于形 ,但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地习茶修行 ,修为修德 ,则会有质的变化 ,渐变彬彬有礼 ,落落大方 。

 

结语

茶为健康之饮 ,茶席上有绿色 、生态 ,富含对人体多种有益的物质 ,此为身体之益;茶为文明之饮 ,茶席上有潇洒 、恣意 ,修心养性 、启迪智慧 ,此为精神之益;茶为和谐之饮 ,雅俗共赏 ,茶席上有方正 、秩序 ,人与人之间友好 、文明交往 ,此为沟通之益 。基于多种文化的熏陶 ,茶修便成了一座桥梁 ,沟通着健康 、梦想与现实 !


 


  
上一篇 : 卫一帆 :明州煮茶
下一篇 : 郭毓玮 :茶修 :穿越古今的生活方式
X

合作交流 :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