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冬青:陕西茶文化考察报告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本文为2024年暑期陕西产茶区茶文化、茶产业考察活动的第三篇个人考察心得,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专业2023级博士生。欢迎大家转发、点评!
苗冬青
2024年7月15日至26日,我有幸跟随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一行,走访调研了陕西省有关茶产业与茶文化的部分地区和单位,其中包括汉中市南郑区、城固县、勉县、宁强县、西乡县、镇巴县,安康市平利县、紫阳县,宝鸡市扶风县,咸阳市泾阳县等。行程紧凑,内容丰富。在了解当地茶产业与茶文化相关情况的同时,也丰富了阅历,增长了见闻。下面,就行程中所见所闻及所思所想,略作述录,以作为陕西之行的考察报告。
汉中是本次茶文化考察的开端和重点,也是考察团人员的集合地。最早听到汉中这个地名,还是因为看《三国演义》,自知其与巴蜀一带关系甚密。在当今的行政区划中,汉中归入陕西。但源于幼年头脑中的刻板印象,无论是气候还是文化上,对汉中的第一反应还是认为其近于北方。实际上,汉中处于秦岭以南,气候上更倾向于南方的温暖潮湿,文化上也和川渝地区多有相似。本次考察行程中的汉中市南郑区、宁强县、西乡县、镇巴县以及安康市紫阳县,完全覆盖了川陕交界之地。从北京出发到汉中,在高铁上一路观望,可以明显感觉到从北方到南方的视觉差异,与曾经的想象大有不同。
一、关于陕西茶的特点及产业现状
在今天,如果不是对茶有特别关注的话,很难注意到陕西的茶产业。在耳熟能详的“西湖龙井”“福鼎白茶”“云南普洱”等品牌的影响之下,多数人很难听到陕西茶的名字。陕西在茶产业的规模及影响力等方面难以比肩产茶大省,但这并不等于陕西茶不具备其自身的独特优势。
以陕西茶的主要产地汉中为例,可以大致看出陕西茶的特点与茶产业的发展现状。汉中市位于陕西省的西南部,北临秦岭,南望川渝。在气候上,属于南北方气候的过渡地带。汉中茶区处于江北茶区的最北缘,茶园多处于海拔800米至1200米的山区。相对于其它省份的产茶区来说,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天气几率高,适宜茶树生长。根据走访调研了解到,汉中茶在水浸出物等多项数据检测指标远高于国家标准,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汉中一带处于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水源汉水的源头地区,因政策性保护的需要,不发展重工业,也没有重污染企业;此外,由于纬度和海拔较高,虫害影响小,多地茶园无需打药;因此,当地所产鲜茶更为天然、绿色。其他地区如安康市紫阳县境内广泛分布着富硒岩层,是全国少有的富硒密集区,所产茶叶硒元素含量高。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陕西茶独特的自然品质,这是陕西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然而,茶产业的发展受制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产量规模和品牌效应又是很重要的两个因素。陕西茶区的规模较小,茶叶产量难与产茶大省相比;而且当地外出务工的人员较多,人口流失严重,劳动力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用工荒的问题。再者,陕西茶产业没有搭上现代茶文化兴起的快车,在对外宣传上没有使陕西丰富的历史文化与茶文化资源充分结合、发挥积极作用,没有打造出明显的品牌优势。这是陕西茶产业发展的短板。陕西茶产业的未来发展,一方面要扬长避短,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在产品创新和品牌宣传上下功夫,将茶产业与茶科技、茶文化统筹结合,加强品牌整合与推广力度,使整个产业链丰富和完善起来。
二、关于“茶马古道”的古与今
如今我们经常听到的“茶马古道”的说法是当代形成的新学术概念,源于历史上中原王朝与西部地区之间的茶马互市活动。古时西部地区以游牧为主,多食肉类,不易消化,需要饮茶化解油腻;中原地区则以农耕为主,却缺乏品种优良的作战马匹。出于互通有无的需要,双方自然形成了往来贸易,而买卖之物也不限于茶叶和马匹。根据史料记载,茶马互市肇始于唐代,到宋代随着专门贸易机构的设立而正式地发展起来,形成了所谓“汉中买茶,熙河易马”的局面,汉中则是当时茶马贸易中的茶叶集散地。
明清时期,因陆上交通不便,水运便成为商人们进行贸易往来的主要方式。安康市紫阳县的瓦房店位于任河与渚河的交汇处,以其便利的交通优势,成为当时陕南地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也是川陕水运的交通要道,往来客商纷纷在此修建会馆。根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紫阳境内共有76家商号,往来商人涉及10个省份,而瓦房店就有会馆17家。人们通常所说的“茶马古道”共有三条线路,有学者认为,瓦房店应为中国第一条官营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的源头。
如今,茶叶贸易已经失去了历史上官营的地位,再加上水陆空各种交通方式的迅猛发展,“茶马古道”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与繁盛,不可避免地成了名副其实的“古道”。然而,这条古老的道路却依然凭借先天的地理优势,为茶叶贸易保留着其最基本的历史轨迹。在调研安康市紫阳县时,我们了解到,紫阳茶产业目前的市场目标仍是以陕西省内为主,逐步拓展西北地区,努力向北上广及中亚地区延伸。可以看出,目前当地茶产业的主要贸易方向与历史上茶马互市的基本线路没有太大差别。在历史风沙的掩埋下,茶马古道仍可以让人依稀感受到那古老的印痕。这是一个极其厚重的文化载体,不仅承载着昔日的辉煌,也哺育着今天的希望。陕南地区以茶马古道为中心的茶文化和商贸文化,可以在茶旅融合的模式下充分展现其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精心打造出一系列高质量文化旅游路线及其相关延伸产品。
三、关于茶产业发展中文化挖掘的适度问题
本次调研过程中,除了走访茶企和参观茶园,还包括一项比较特殊的行程,那就是参访了宝鸡市扶风县的法门寺。在如今整个茶产业的链条当中,佛教寺院所能起到的作用或许微不足道;但在茶文化的历史上,佛教曾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介绍茶文化的第一部专著,其作者陆羽幼年托身佛寺,在寺院学习烹茶术七八年之久,习得茶艺后游历四方。《茶经》中记载的“煎茶法”即源于丛林;在禅门的典籍和公案中,也处处可见茶的印迹。由此可知,佛教文化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法门寺的座谈交流中,大家认真聆听了当家住持法师对于茶文化的一些看法。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起,就在不断地融入中华文化的浪潮中。茶在中国人的生活礼仪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近些年大家也不断地从茶宴茶礼等入手陆续恢复一些传统的茶仪式。然而,茶对于佛教来说是一种必需品,是不可替代的,所以不会那么烦琐;不管是早期的煮还是后期的冲泡,为的只有两点目的:一点是供佛,另一点是斋僧。寺院也经常会选取一些茶作为馈赠嘉宾的礼物,一般都会选择白茶饼,主要是出于方便储存的现实考虑,仅此而已,并没有太多其他特别的原因。对很多事情要看到它的本质和本真,禅的本质和本真就是内心的清净,没有那么多复杂的东西。
茶及其茶文化也是一样,它一定是为这个时代服务的,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服务的,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服务的;这是关键,不要把它放得太高,也不要将它束缚得太深。这就引出一个茶产业发展中文化挖掘的适度问题,即对产品的文化赋能究竟以何种程度为宜。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所谓“茶禅一味”的说法,关于这四个字的渊源,有出自赵州和尚“吃茶去”公案一说,还有出自圆悟克勤赠绍隆禅师手书一说,并无定论,其缘起恐怕已无法作出确切考证。然而,自从被赋予了“禅”的意境和内涵,茶似乎便笼上了一层幽深玄妙的色彩。在诸如“茶禅一味”等文化典故的光环笼罩之下,衍生出诸多“禅茶”一类的商业产品新形态,其中不乏故弄玄虚的商业炒作。品牌的建立与推广固然需要一定的文化赋能,但过度的挖掘与附会却容易导致走向一种极端。“禅茶”也好,“茶禅一味”也罢,应该更多地让其回归本来面目,避免将其过度引申并无限地神秘化。茶作为一种饮品,口感和健康才是评判其价值几何的王道。茶产业在通过商业化模式运行的同时,做到从消费者的切身感受出发,去伪存真,才能让文化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