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z6com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曾玉荣 :品茶 ,品无尘年华

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 ,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责原作者自负 ,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

编者按 :本作品为“我与茶道”征文比赛的获奖作品 ,获得了本次征文比赛的二等奖 ,评委们对该作品的文字以及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给予了赞赏 。


曾玉荣

 

1

饮茶 ,饮的是一种心情 。一杯茶 ,一把蒲扇 ,坐在古柳大树下 ,慢慢地品着茶 ,有一口没一口地 ,一边习习地搧着风 。此时 ,柳色如烟 ,鸟鸣如珠 ,饮茶者的心则如一朵水白莲花 ,淡然开放 ,清香细细 。

当年 ,陶渊明作别官场 、归隐田园时的心情 ,大概与此相同吧 。

饮茶时 ,心 ,应当是净白的 ,是虚无空灵的 ,否则 ,和饮茶相悖 。

饮茶时 ,不要想得失 ,不要想名利 ,否则 ,难得茶中三昧 。

同样的 ,饮茶时 ,不要想红尘名利 ,不然 ,会脏污了杯中茶汤 。

当年 ,陆羽在深山山寺里 ,面对着清风明月 ,品着一杯清茶的时候 ,眼前看到的一定是白云 ,在山门外轻轻飘荡 ,不着一痕 。耳朵听到的 ,一定是如珠的鸟鸣 ,清新雅致 ,犹如露珠 。至于那一刻的心 ,一定是“本来无一物”的 ,是毫无尘埃的 。

因此 ,他才会品出茶中淡然 。

因此 ,他才会品出茶中的洁净 。

也因此 ,在他挥别古寺 ,挥别白云高山后 ,回到尘世 ,坐在西窗下 ,铺开纸 ,提笔蘸墨 ,落在纸上的一部《茶经》 ,翰墨淋漓之外 ,才会充满着一种清净如水的感情 ,流溢着一种不着一痕的悠然清闲气韵 。

茶 ,让人心精细 。

茶 ,让人的精神饱满 。

茶 ,也让人的生活走向风清云白 。


2

喝茶者 ,一般茶室不必精致 ,但必须净白 :白色四壁 ,毫无污渍 。房内 ,有木桌 ,有木椅 ,都不着雕饰 ,自然素朴 ,给人一种清水芙蓉的感觉 。

当然 ,房内还要有古筝一架 。

主人坐在古筝前 ,舒缓身心 ,十指起落 ,一支《高山流水》的曲子 ,或者《阳关三叠》的曲子 ,在古筝上如水滴落 ,一个个音符 ,仿佛也泛着晶亮的光泽 ,轻轻流洒 。

窗外 ,得植着几本芭蕉 。芭蕉的叶子一片青绿 ,在窗棂前半遮半掩着 ,随风摇曳 。那种绿 ,是一种新绿 ,一种青绿 。绿色映在房子里 ,房子里荡漾着一种绿意 。弹筝者最好穿着白衣 ,衣服上 ,也沁入荧荧的绿韵 。

此时 ,房内有小泥炉 。炉不必大 ,得精巧 ,炉内生火 ,上面蹲着一个陶罐 ,煮着水 。有的人用铁罐 ,则不宜 :铁罐煮水 ,含有铁味 ,泡茶的时候 ,会败了茶味 。水开后 ,缓缓拿了 ,冲壶 ,洗茶 ,泡茶 。

听古筝的客人 ,则拿着杯子 ,默默地听着筝声 ,不时地品一口茶 ,缓缓吞下 ,一股淡淡的香味浮荡上来 ,齿颊生香 。此时 ,室雅茶香 ,相得益彰 。此时 ,饮茶者的内心一片空灵 ,不知是古筝声滋润出来的 ,还是茶汤滋润出来的 。

数曲听罢 ,几杯茶后 ,抬起头来 ,窗外月光如洗 ,流荡在芭蕉叶上 ,也泼洒在房内 。房中 ,黑色和白色相互渗透着 ,斑斑驳驳的 ,本就是一副水墨画了 。

而弹筝的和品茶的 ,都成为画里人物 。

夜深 ,圆月如盘 ,高悬窗外 。

室内 ,茶已品罢 。

客人一揖 ,挥手而别 ,主人相送 ,站在门前 ,看朋友越走越远 ,走成了月光下的一粒浮萍 ,渐渐的 ,浮萍也不见了 。然后 ,自己也转身回去 ,轻轻阖上门 。

这一刻 ,无论归去的客人 ,还是在家的主人 ,都感到这一天很清闲 ,身体和心里 ,都是透明的 ,好像月光一照 ,就会照透一般 。

人生 ,得一知己足矣 。

茶人的知己 ,应当是好茶者 。


3

喝茶的时候 ,二三友人聚在一起 ,是会相互表现茶功的 :将壶拿着斟茶 ,一股茶汤飞出 ,所有茶杯皆满 ,而且涓滴不溢 。这当然是茶功 。

还有 ,开水煮到什么样子泡茶为好 ,也是茶功 。开水不开 ,则难以泡开茶叶 ,无味;如果过开 ,就会烫死茶叶 ,更是可惜了一包好茶 。

有人说 ,不就是一点茶叶吗?没啥 。

说这话的不是茶人 。茶人视茶不是茶叶 ,是知己 ,对待茶叶是唐突不得的 。因此 ,煮水也就很讲究了 ,用陆羽的话说 ,水沸“如鱼目 ,微有声 ,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 ,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 。三沸之水 ,方可泡茶 。

当然 ,还有一样茶功 ,就是品茶 。

品茶 ,是多少年与茶汤为伴方才练就的 。品茶包括看汤色 、嗅茶香 、品茶味 。很多人说 ,高明的茶人 ,一口茶汤进嘴 ,能够一口说出是什么茶 。但是 ,这得有个前提 ,品茶者必先饮过此茶 。否则 ,是不容易做到的 。

一般能说出茶的色香味 ,就已经不错了 ,算得真正的茶人了 。

我有一个朋友 ,茶功很深 。那时 ,我们在单位共处一室 ,闲来 ,或秋雨之夕 ,或冬日夜晚 ,用一个电炉子烧水 ,相对泡茶 ,品茶 。他每次饮茶 ,必先拿了一粒茶芽 ,放进嘴里 ,眯了眼嚼着 ,有时摇头 ,有时点头 ,点头时必对茶叶加以品评 ,说茶香清味雅 ,回味无穷 ,不错 。我听了 ,急忙实验 ,泡罢一尝 ,果然如此 。

他有一杯是紫砂泥的 ,杯形简单 ,如茶缸状 ,拿在手里 ,敦实 ,沉重 。每早起来 ,他必拿了杯泡上茶 ,喝后再上班 。

他的杯子很少洗 ,里面有茶垢 。一次 ,我指着道 ,应当洗洗 。他看了一下 ,得意地说 ,这才叫茶功 ,你们外行不懂 。

后来我才知道 ,这是一种养壶方法 。

挥别友人近二十年了 ,这样的茶人 ,已经很少遇见了 。有时 ,寒夜归来 ,一身疲累 ,一人泡茶独饮 ,很是想念那段日子 。

茶友是可遇不可求的 :遇见 ,是缘;不遇 ,莫怨 。毕竟 ,在这个红尘滚滚的时代 ,茶人 ,已成为了一道诗词里的风景了 。


4

有人说 ,喝茶得在春之晨 ,冬之夜 。其实 ,我认为 ,饮茶是无时无地不好 ,关键在于饮茶人的一颗心是否淡然 。陶渊明有一句诗 ,说得非常好 ,是适合茶人心境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只要内心清净 ,就是身在闹市 ,也如处于深山一般 ,面对名利 ,不起丝毫波澜 。

饮茶 ,也是这样的 。

春之晨当然宜于饮茶 。一早起来 ,泡上一杯茶 ,一边喝着 ,一边在花圃里看栀子花一片 ,看桃李芬芳 ,看蒲公英星星点点 。此时 ,嘴里茶香 ,鼻端花香 ,人浮荡在一片清香里 ,不带一点儿人间烟火气 。

至于夏天 ,更好饮茶 。

夏天饮茶 ,最好在古树浓荫下 。一个早功活儿结束 ,或锄豆南山 ,或耕田北畴 ,然后回了家 ,吃了早饭 ,泡上一壶茶 ,独自坐在门外古树下的石头上 ,或躺着 ,看一本书 ,不时地拿起茶壶 ,嘴对着壶嘴 ,嗞儿一声喝上一口茶 ,在舌尖上轻轻一转 ,缓缓吞下 。树头浓阴里 ,阳光斑斑点点落下来 ,蝉鸣如箫音一样婉转 ,随风流散 。

一壶茶罢 ,躺在山石上 ,沉沉睡去 。风 ,轻轻吹过 ,能隐隐感觉到 。夏花飘落衣襟 ,也能隐隐感觉到 。

此时饮茶 ,自在 。

秋之夕饮茶 ,极富山居诗意 ,尤其秋雨淋漓中 ,一个人坐在书房里 ,窗外树木黄叶飘零 ,确实有一种“雨中黄叶树”的感觉 。此时 ,茶人的心里有一丝说不清的愁绪 ,伴着一杯清茶的茶烟 ,袅袅升起来 ,漂浮在书房里 。房中供着一盆野菊花 ,盆里泥土中还藏着着一只蟋蟀 ,发出一声声的鸣叫 ,带着一种旷野乡村的气氛 。此时 ,饮茶者在这茶香里 ,在这虫鸣声里 ,思绪会走回遥远的乡村 ,走入淳朴的乡情里 。

茶香淳朴 ,其实 ,最淳朴的应当是乡情 ,经久不变 ,耐人品咂 。

冬夜饮茶 ,坐在窗前 ,拢着一盆火 ,读着一卷唐诗 。几首读罢 ,抬起头 ,窗外一片白亮 ,这才知道 ,外面下雪了 。可是 ,房内却一片温馨 ,所有的寒冷 ,所有的孤独 ,所有的人世沧桑 ,这一刻都被关在了窗外 。

一杯茶 ,一盆火 ,就营造出一个温暖如春的世界 。


5

饮茶的地方 ,还有一处不可不提 。周作人在他的散文中说 ,坐了乌篷船 ,在江上流动着 。他说 ,这种乌篷船 ,四人团座 ,围着一张桌子正好 。

这时 ,如桌上再有一壶茶 ,四个瓷杯 ,就更好 。

四个人一边看着青花瓷一般的江南美景 ,一边品着茶 。在水上 ,尤其在江南绍兴一带的水乡 ,水是白净平稳的 ,不纹不波 。船行也不太快 ,快则难以细看两岸的人家 、乌桕树 ,还有岸柳牧童了 ,就难以尽兴 。

此时可喝茶 ,可看景 ,可聊天 。

他还说了另一种饮茶方法 ,就是躺在乌篷船里 ,拿着一本小品文 ,旁边放着一壶茶 。如果是我躺在船上 ,手边拿着的书一定是他的小品文 。周作人的小品文自然 ,清新 ,洁净 ,不愠不火 ,和沈从文的小说是可以相媲美的 。

有的书 ,本身就是一杯清淡的茶 。

有时 ,读一本书 ,让心一片空灵 ,也如躺在乌篷船里品茶一般 。

  
上一篇 : 毛雨松 :九爷的茶铺
下一篇 : 吴文越 :设计茶道哲学研究所LOGO所感受到的中国茶道
X

合作交流 :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