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z6com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李萍 :中华茶道精神与儒家伦理

    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 ,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责原作者自负 ,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


    编者按 :主讲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所长 。主讲内容为2018年7月22日在贵阳孔学堂传统传播中心做的讲座“中华茶道精神与儒家伦理” ,以下文稿为录音整理 ,难免疏漏 ,请读者雅鉴 。

    5060da832b5f2ac7fd889b99acf01c01.jpg

    李萍 


    大家早上好 !

    我有两个非常深的感触跟大家分享 。

    一个就是我跟我的一些同事共同努力成立了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 ,是2016年6月份成立的 。就像鲁迅讲过的一句话 ,世上本无所谓路 ,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茶道哲学”迄今为止在国内 ,我们是第一个提出来的 ,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能不能成立?能成立到什么程度?取决于我们所做的工作 ,也取决于在座的各位的支持 。围绕这个主题 ,我做过多场演讲 、讲座之类 ,就是力图能让“茶道哲学”获得更多的影响 。成立以来的两年多时间 ,我们做了一些工作 ,包括开展了系列讲座 ,设立了一些奖项以及主办了全国性高峰论坛 。这是我简要地跟大家解释一下今天选择这个主题做汇报的原因 。

    另一个就是 ,我其实是六月底就到了孔学堂 ,七月四号到十四号 ,和几位贵阳的朋友 ,以及我们茶道哲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一起做了一个贵州茶史 、茶文化考察 。我们先后去了遵义的湄潭 、务川 、凤冈 ,还有黔西南州的都匀 、独山 ,以及贵阳花溪区九安乡 ,这些都是贵州产茶的地方 ,而且是产好茶 ,甚至是具有非常悠久历史的茶文化所在地 。考察当中 ,我们跟很多人 ,包括一线的茶农 ,以及茶合作社的工作人员 ,以及生产基地的员工进行接触 ,也和地方政府人员包括茶叶发展局 、农业局等 ,各个地县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名称和归口不太一样 ,也举行了多场座谈会 。我们发现 ,在贵州 ,在座的各位也都知道 ,连续三年茶产量 、茶种植面积都是全国第一 。现在 ,种植面积已经突破了700万亩 ,茶产量也达到了全国第一 。现在 ,在省外 ,大家可能不知道 ,比如说福建的一些茶 ,甚至浙江的 、江苏的一些茶 ,打的是他们自己的牌子 ,原料却很可能就是贵州提供的 。贵州大量种植的茶为什么主要成了原料的供应地?就像中国的一些工业产业 ,很多外向型企业其实是接单加工 ,出口后人家贴上牌子价格马上就翻了几倍 、甚至几十倍 。我们贵州也存在这个问题 ,茶产业的大发展过程中 ,很多茶农受益却非常少 ,很多小型茶企业是在生死线上挣扎 。

    最主要的问题在哪?或许在于我们大量生产出来的茶太廉价 ,成了相对比较发达地区的浙江 、福建 、江苏茶的原料 ,被他们加工 ,以他们的品牌出售 。贵州与它们的差距并非经济发展成就上 ,而在茶文化的活跃和普及程度上 。其实我们贵州 ,原来曾经有悠久的茶文化 ,可惜后来断裂 、中断了 。比如说务川高树茶曾经成为贡茶 ,但高树茶的加工工艺失传了 ,种植高树茶的地区也几乎没有可以说得出来的茶文化 。大家也知道 ,在晴隆县出土了几百万年前的茶籽化石 ,这表明贵州很可能是中国利用茶的最早地方之一 ,但是否是最早人工种植茶的地区呢?这一点不能确定 。史书上有记载的是茶产自巴蜀地区 ,一般而言 ,巴蜀包括四川 、重庆 、黔北的部分地区 ,但跟云南交界的地方 ,即晴隆所属的黔西南地区通常是不太会划入到巴蜀之中的 。通过这次考察 ,我们一致认为 ,在贵州有非常好的环境 ,有悠久的历史 ,有深厚的茶俗和地方性茶文化 。但很可惜 ,没有被挖掘出来 ,更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 。所以 ,我觉得在贵州讲茶道可能更有必要 。

    老实说 ,在拿出这个主题的时候 ,我是挺担心的 ,今天到底有多少人来听?因为 ,我调查的过程中 ,比方说我们到务川 ,在务川住了两晚 。两个晚上 ,吃完晚饭后 ,我从宾馆出来到城区里走走 ,就想找茶馆 ,却没有找到一家对外营业的茶馆 ,茶产业是务川县力推的重要产业之一 ,竟然如此 ,至少是我们住的宾馆周围徒步可及的地方 ,因为我们也走了近一个小时 ,很可能这不是真相 ,但至少在我们走的几公里范围内 ,都没有看到 ,这至少说明茶馆在县城的分布是非常少的 。分布少的原因 ,说明喝茶的人少 ,愿意接触了解茶文化的人太少 。没有人接触茶文化 、没有人愿意喝茶 ,茶叶怎么卖?茶怎么能够成为产茶地方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必需品?

    当然 ,这是我讲到的务川 、凤冈的情况 ,贵阳其他地方的情况可能不太一样 。至少贵阳还是有很多比较有格调 、有品位的茶馆 。一些贵阳朋友带我见识过 ,我还是挺欣赏的 。而且我非常高兴地看到 ,贵阳的很多茶文化从业者非常有意识地强调自己的特性 、自己的特殊性 。比如说首先推自己的泡茶法 ,推自己的茶艺呈现方式 。我觉得这种差异化是非常好的一个现象 ,因为 ,任何一个茶文化的推广 ,绝对不是靠一家独大做出来的 。我在都匀就发现 ,比方说贵茶集团 ,在整个贵州影响非常大 。为什么?它得到了省里的一些扶持 ,省里给的政策当然都是有很好的出发点 ,因为毕竟很多茶农 、分散的茶农在技术掌握上比较欠缺 ,包括农药的喷洒剂量和次数等都很散漫 、随意 ,对茶的安全性有很大的损害 。希望通过现代化的大企业带动分散的茶农 ,改变茶叶种植的粗放状态 ,这样的初衷显然是好的 。但是 ,想到过没有?仅靠少数的几家大企业 ,特别是缺少竞争的 、垄断的大企业 ,反过来 ,它也成为一把双刃剑 ,因为它有巨大的谈判筹码 。就其本质而言 ,企业更可能出于纯粹的商业意志 ,按照市场经济原则 ,而不是按照文化精神 ,按照我们生活世界的真正需要做决定 。

    比如我在久安就看到 ,在久安 ,大家知道有五万四千多棵古茶树 ,据说是明初从南京迁徙过来的戍边 、屯田的明朝军人及其家属种植的人工灌木茶 。当然 ,到现在就是五六百年了 ,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古树茶 。按照现在学界的通常定义 ,只要有一百年的树龄 ,就可以看做是古树 。它在科学上的定义其实挺简单 。大家想一想 ,让茶树上百年一直安然生长也不是太容易 ,战争 、洪水 、饥荒等等都会带来破坏 。大家知道在计划经济时代 ,大量的开荒种粮食 ,很多茶树被拔掉 、毁掉了 。所以 ,能够存活五万四千多颗也是很难得的 ,是贵州省的宝贵财富 。

    我去看过 ,这五万四千多棵古茶树已经被贵茶集团买断了 。他们买断是不是一定会按照大家想象的 、所期望的 ,做出对贵州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有益的发展?这个不敢说 。因为 ,他们没有别的竞争对手 ,而且目前他们主要的商业模式还是开发式而非保护式 。当然 ,我们不能期望或者要求这家企业也像孔学堂一样以社会效益为主要责任 ,但是 ,过度依赖缺少竞争的大型商业企业 ,可能不是合适的方式 。所以 ,在茶文化的传承上 ,我更为欣赏的是 ,像在座的各位这样的薪火相传 ,从个人的日常生活做出点滴努力 ,汇集起来 ,就构成了贵州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非常重要的力量 。这是我简要的开场白 ,也是我向大家汇报的两个感触 。

    茶道在中国茶文化产生的历史非常悠久 。当然 ,悠久的历史当中 ,也有很多传说 、故事 、神话等成份 。茶文化的存在历史很悠久 ,茶道的存在要比茶文化晚多了 ,茶道哲学更晚 。如果不自夸地说 ,就是我们提出来以后才有 ,大概两年的时间 。茶道的出现 ,如果从唐代算起也有一千多年了 ,但茶的出现 、进入中国先人的生活却是两 、三千年 。

    但是 ,神农尝百草 ,这到底是事实 ,还只是传说 、附会?这个学界争议非常大 。当然 ,如果是做茶文化的话 ,你可以这么说 。因为 ,文化的来源 ,包括传说 、故事 、神迹等 ,它们都是茶文化的一部分 。但是 ,你要从学术 ,特别是做理论 、做学科 ,例如哲学的角度 ,那恐怕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必须要考证 ,必须要给出经得起推敲 、有说服力的证据 。所以 ,我今天要讲的内容 ,不会讲超过唐代以前的 。唐代以前的很多东西 ,是口口相传的 ,甚至有很多是以讹传讹的 ,我们无法得出很确切的结论 。我讲到的内容 ,讲到中国的茶道 ,只是从唐代以后讲 。唐代以前有茶文化 ,没有茶道 ,再往前说 ,就更不确切了 。只能是作为故事听 ,但要作为严谨的学术话题就不太合适了 。

    茶本来只是一个植物 。现存的植物 ,大概有几十万种 ,生物学上说可能是32万种 。但是 ,32万种植物当中 ,茶跟很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关 ,当然不是全部的中国人 ,有很多儿童是不喝茶的 ,也有不少成年人不喝茶 。只能说茶跟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有关 ,不能说是全部 。所以 ,说你不喝茶就不是中国人 ,这个说法还是不合适的 。

    我下面要讲的茶道 、中国茶文化 ,实际上也只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仅仅是一部分 。而且中国茶道相对于其他的“道”也很不一样 。大家愿意来孔学堂听讲座 ,已经听到了很多的“道” ,天道 、人道 ,包括我们讲的道德 。“道” ,在儒家传统哲学里面 ,毕竟是比较高的 ,因为它可以和形而上学结合起来 。但茶道要比这些形上大道低很多 ,它是介于形上和形下之间 ,形下的话 ,茶道一定要关联到茶叶 ,它不能离开茶性 ,你必须喝茶才能接近 、了解茶道 ,就像游泳 ,如果不到江河里面去 ,你永远学不会游泳 ,你对游泳的感知永远是隔靴挠痒 。同样 ,你要体悟 、要感受茶文化 ,你就必须要喝茶 。而且 ,你还要喝上一段时间 ,并且还要用心去喝 ,还得去感受它 ,这个茶的好 ,这个茶的回甘 ,你才能慢慢地进入到 、感受到好像里面是有点不一样的东西 。这个不一样的东西 ,你可以归纳为茶道也好 、茶文化也好 ,但前提是你必须要喝茶 。如果一个跟你讲茶道的人 、讲茶文化的人 ,他同时告诉你他从不喝茶 ,那你完全不要听他说的 。这就是茶道和其他的大道不一样之处 。比方说一个讲道德的人 ,他跟你讲很多道德的道理 ,他却做不到 ,这个可以理解 ,这就是言行不一 。虽然我们觉得好像这样不太好 ,既然讲道德 ,你就应该知行合一 。但是 ,知行不合一 ,在学术 、在理论上 ,没有任何矛盾 。你得到的只是道理或知识 ,这样的道理或知识并不一定变成你日常生活的实际行为准则 。因为 ,这是大道 ,它是观念和思想 ,跟行为相对的分离 ,这在学术 、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 ,没有问题 。但是 ,讲到茶道 、茶文化 ,只有喝茶 、感受茶 、品味茶的人才有资格讲 。所以 ,茶道的道 ,就介于形上的道和形下的日常生活的器物 、日常生活的物品之间的 ,它是一个中间的环节 。

    茶道离不开对茶的品悟 。既然离不开茶 ,是不是所有的人只要喝茶就会有体悟 、获得茶道呢?当然不是 。所以我反复讲 ,虽然我提茶道 ,但并不是说所有人一碰茶 ,就会自动的达到茶道 。完全不是 。还有一个自悟 、自觉的过程 。没有这样一个内向的 、自我提升的过程 ,他喝茶仅仅是解渴 。就跟我们平常喝白开水一样 ,只是满足了生理需要 ,让他体内的细胞 、血液满足对水的需要 ,这是纯粹的生理需要而已 。只有他喝茶的同时 ,对茶本身进行了观照 ,并且把自身化解到茶中去感悟 ,比方说 ,像观察茶所获得的茶的想象 、茶的唯美 ,以及茶所带来的心理愉悦 ,这时候 ,他才进入到了茶道 。

    第一你要喝茶 ,第二你一定要在喝茶过程中 ,有主观 、主体性的投入 。当然 ,我这地方还要撇清一点 ,要喝茶 ,一定要喝真正的茶 ,但不一定要喝贵的茶 。喝一定要喝真茶 ,什么意思?这个茶是安全 、可靠的茶 ,也就是没有农药残留 、没有污染的 。我所讲的贵 ,大家知道现在普洱茶炒得非常高 。现在老班章村 ,就是普洱茶当中的六大名寨之一 ,茶树王那棵茶树制成的茶叶已经炒到64万一公斤 。如果说你只满足喝这种贵茶 ,是不是在品茶道?不是 。他实际上是在做社会学的行为 ,不是哲学的行为 。什么样的社会行为?他通过把茶炒作到那么高的价格 ,是把自己和其他社会成员隔离开 ,从而显示自己的独特性 。这表现出的特征是什么?恰恰是反现代性的 。现代社会很重要的特征是平民化 、精致化 。我们穿衣服 ,越来越强调时髦 ,时髦就是从众 。跟大家一样才叫时髦 ,不一样那是标新立异 ,那是反现代或者是后现代的 ,他一定不是现代取向的 。

    我刚才讲到 ,以巨资获得的茶 ,那是一款非常独特的茶 ,但实际上已经不是追求茶道 ,而是一种社会行为 ,是一个反现代社会的行为方式 。他喝如此昂贵的茶就是要突出他是一个有钱人 ,他跟普通大众不一样 ,他可以买到64万一公斤的茶 ,而你买不到 。大家看 ,这里有“道”吗?这里有的只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区隔 、社会阶层的划分 ,他用钱来划分你和他的不一样 。以这个价钱买到茶 ,茶成为了他的身份符号 。其实 ,茶在历史上 ,在云南 、在贵州省的历史上 ,也曾起到过货币的作用 。茶制成干茶之后 ,去换别人的盐 。我们讲到的茶马古道 、盐马古道 ,就是拿茶换马 、拿茶换盐的古代商道 。所以 ,茶在历史上也曾经扮演过通货 、通用货币的功能 。现在所谓的巨富喝几十万一款的普洱茶 ,或者几十万一款的工夫茶 ,像凤凰单丛 ,这时候他完全是一种炫富 ,不是在进行道的修炼和体验 ,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行为 ,不是哲学上的行为 ,这个要分开 。

    所以 ,我讲茶道 ,讲茶道哲学 ,完全不主张贵的茶才是好的茶 。喝贵茶才能真正体验到道?完全不是 。在整个茶道过程中 ,茶确实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但另一方面 ,喝茶者与茶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关系 ,这一点更重要 。仅仅是以千金去买贵茶 ,这个行为不一定具有思想或观念 ,仅仅是社会学的一个标识 。标识他有钱 ,他是一个新贵 ,只是标识了这一点 ,没有其他任何精神层面的含义 。所以 ,我们讲到的茶道 ,一定要揭示 、显露出它的精神层面 。喝茶者 ,是否净下心来 ,是否用心去体会茶所带来的愉悦?是否在喝茶之后放松?特别是跟伙伴 、朋友 、友人一块喝茶的时候 ,是不是感受到了你和友人通过喝了这个茶 ,通过喝茶聊天获得相互的努力 、相互的支持?这种心和心的交互 、交往 ,以及心和心的交通 ,才是我们要讲的茶道 ,这时候茶也只是一个媒介 。那么 ,最核心的还是喝茶者以及喝茶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精神上 、意识上的变化 。

    今天 ,我会从三个方面跟大家汇报要讲的内容 。第一个就是中华茶道的出现 。中华茶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刚才稍微提了一下 。学术界争议挺大 ,最早的可以追溯到神农 。可信的依据是追溯到东汉 ,王褒的《僮约》写到了“当阳买荼”等 ,还有很多不同的归结点 。我个人认为 ,中国茶道的萌芽应是在唐代 ,真正的成型应该是到了宋代 。很遗憾的是 ,到了清代就衰落了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 。现在我们大家关心茶文化 、中国茶道 ,实际上我们都在做一个工作 ,这个工作就是力图恢复曾经灿烂的传统文化 ,却因各种原因 ,民族的 、经济的 、战争的 ,或中断或衰落 ,非常可惜 。

    你得承认 ,中间确实是中断了 。不光贵州存在这个问题 ,中国其他地方同样存在 。所以 ,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是前赴后继 、继往开来 ,继往的同时又开来 ,这是我们要做的 。这个地方我提到一个观点 ,这个观点不是我个人提出来的 ,我借鉴了许嘉璐先生的观点 ,他把中国传统文化概括为“一体两翼” 。一体的“体”就是中间一个核心 、骨干 、骨架 。这个骨干 、骨架是什么?就是儒释道 。儒释道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 ,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最基本的框架 。“两翼” ,我把它体现为一体的两用 ,这是用清末思想家们所讲到的概念 ,这是我对许先生观点的一点个人的修正 。“两翼”是体的两个展现 ,一个是中医 ,一个是茶道 。中医主要是修身 ,茶道就是治心 。这两个应该是中国文化追求的两个方面 。

    现在 ,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特别是对儒家文化的强调 。因为儒释道中的道和佛都还具有信仰层面的东西 ,或者说信仰层面的东西可能更多一点 。官方不太方便提倡 ,更多提倡的是儒学 。我们得承认 ,中国的茶道也好 ,中医也好 ,事实上 ,并不单纯只是受到了儒学的影响 ,同时也受到了道家和佛教的影响 ,比方禅茶一味 ,这显然是佛教寺院里僧侣提出的观点 。道家 ,我们经常讲到“清” ,这是中国茶文化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 ,“清” ,清洁的清 ,清白的清 ,清的思想 ,主要是从道家传承下来的 。所以 ,你很难说茶道整体只是受儒家的影响 ,这么说可能不够准确 、比较片面 。但是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和观察视角的原因 ,我只谈中华茶道和儒家的关系 ,至于跟道家 、佛教的关系 ,今天不谈了 ,但不等于它们没有关系 。千万别说我认为没关系 ,我认为它们有关系 ,而且关系很大 。因为考察简便的需要 ,在有限的时间内 ,我只能讲这么一个方面 。所以 ,我只谈它跟儒家的关系 。这是我要讲的一个方面 ,从这个层面来看中国茶道跟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

    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家关系挺大 ,我刚才谈到 。它萌芽是在唐 ,最重要的代表是什么?就是陆羽写的《茶经》 。陆羽为什么写《茶经》?有很多说法 。有说的他自己多年习茶 ,多年对茶的体悟 ,后来觉得有必要去写 。但是 ,我觉得这个说法可能不是很准确 。为什么?你去看《茶经》会发现 ,《茶经》里面谈到的思想性的东西 、观念性的东西很少 。我看有听众点头了 ,你一定读了 。以陆羽喝几十年的茶 ,当年应该是茶道师 ,被很多人邀请表演 、演讲的人 ,他应该体会是很深刻的 。但是《茶经》里面很少讲到 ,大量讲到的是什么?怎么种茶 、怎么栽培 、怎么做茶的器具 、器具怎么使用?茶怎么存放?这些东西 ,大家听一听 ,这些是什么?是和茶制作有关系 ,并不是我们经常讲到的品茶 、饮茶 。所以 ,也有个说法 ,我更认同这个说法 ,觉得这个说法更合理 ,就是说是陆羽受到一个大茶商的邀请 ,大茶商希望他写一本书 ,写这本书把怎么制茶给总结一下 。因为 ,大家知道 ,原来的种茶完全是农户自种 、散种的 。所以 ,加工的方式非常粗放 ,品质也非常不一致 ,希望陆羽以他的真知灼见做一个一统江山的工作 。我想他是基于这个原因写下此书的 。否则 ,你很难理解 ,《茶经》被称为经 ,很少看到思想 、观念 、意识方面的内容 。看到的大量内容 ,现在都可以归结为茶学中 ,比方说 ,在农业大学的学茶专业学生学的东西 ,而不是在座的学文学的 、学历史的人学的 。所以 ,我觉得更大的可能是因为这个 。而且 ,在《茶经》里面 ,没出现茶道这个词 。

    出现茶道这个词的地方 ,我举两个例子 。当时有一个跟陆羽同时代的人 ,叫封演 ,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封氏闻见记》 ,这本书相当于我们现在写的散文 。写的是他所处时代的趣闻 、趣事 ,或者大家喜闻乐见的事 ,他都做了记叙 ,其中他就讲到了茶道 。但大家可以看 ,他的笔触当中对茶道 、对陆羽是非常不屑的 。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封演对当时的饮茶习俗并未给出正面的评价 ,他说 ,“此古人亦饮茶耳 ,但不如今人溺之甚 。穷日尽夜 ,殆成风俗 。” 封演有关当时的饮茶盛事的叙述有不恭敬的成分 ,这或许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 :茶事活动迟至盛唐中期仍未成为登堂入室的雅事 ,最多只是不入流的雕虫小技 。这是我们要提到的一点 :陆羽当时的处境以及他所做的工作 ,并不像今天这样得到了大家的公认 ,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但是 ,我这样说 ,不是要否认陆羽和陆羽所写的《茶经》之历史地位 ,我不是想否认这个 ,我是想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他当时实际的处境是什么?他当时想表达是什么?这个我们必须要知道 。

    另外一个例子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皎然 。皎然是陆羽的好友 ,他儒家造诣很深 ,同时又是一个出家的僧人 ,当然佛教的造诣也很深 。他跟陆羽的往来非常密切 ,他有个很有名的茶诗 。这个诗里面 ,目前为止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 ,在中国文献当中最早出现茶道两个字的出处就在这 。“三饮便得道” ,就是喝到第三杯的时候 ,就得道了 。“何许苦心破烦恼 。孰知茶道全尔真 ,唯有丹丘得知此 。”他这首诗出现了两次茶道 。我个人认为 ,诗中所言的“得道”与“涤昏寐” 、“清我神”类似都只不过是饮茶之功用 ,即便是最后一句出现的“茶道”一词其实也是饮茶之法(更准确地说是“方便法门”)的意思 。因为 ,“道”本来在汉语里就有很多含义 ,冯友兰先生归结为最少有六个含义 。比如说道路的“道” ,也是用途 、工具意义上的道 。我们讲方法 ,也可以用道来表达 。另外 ,还有像中国哲学里面讲到的 、老子所讲的“道可道 ,非常道” ,那就是比较抽象的 。所以中文汉字的“道” ,不是一出现 ,就是抽象的 ,仅仅指哲学性质的含义 。不一定 ,它会有很多含义 。越是比较早出现的词汇 ,它会有更多实义 、实体性的含义 。所以 ,我认为 ,唐代虽然是中国文化的第一个高潮 ,但是 ,它只为中华茶道的出现做了铺垫 。真正的出现 ,其不在唐代 。当然 ,我这里讲的是茶道 ,不是茶文化 。茶文化在唐朝达到了鼎盛 ,这个可以这么说 。因为 ,恰恰是在唐代 ,在陆羽的努力下 ,中国人的喝茶方式改变了 ,把茶真正的从菜汤变成了纯粹的饮料 。之前中国人喝茶 ,从史料来看 ,无论是汉还是魏晋 ,更多的是菜汤 ,加了很多东西 ,胡椒 、辣椒什么的都加进去 。但是 ,到了陆羽这 ,他做了一个很重要的突破 ,这些东西都去掉了 ,他只留了一个“加盐” 。陆羽喝茶的时候 ,依然加盐 ,这个时候已经叫清饮了 ,他已经不加其他东西了 ,只加盐 ,所以 ,茶那时候还叫茶汤 。

    现在我们看宋代 。我还是比较推崇宋代 ,不仅是中国茶道真正出现了 ,而且最主要的是宋代在中国哲学史上也达到了一个顶峰 ,甚至有人有个比较极端的说法 ,这个说法也得到不少人的认可 ,随着南宋的灭绝 ,南宋抵抗官兵是在崖山最后被元屠杀了 ,有人就说“崖山之后无中华” ,意思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文化随着南宋的灭亡也就断掉了 。元是蒙古人的政权 ,明的话 ,大家知道 ,明的建立者是朱元璋 ,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接从草根上来的皇帝 ,他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俗文化” 。之前的中国传统文化从夏商周算起来都是“雅”文化 ,史书记载的基本上都是皇亲 、贵族 。可是 ,到了明代则是俗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到了清代 ,就是满清 ,又是少数民族 。所以 ,上述说法可能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 ,这个观点只是一家之言 ,并没有确凿的史实 ,也未必经得起推敲 。这个观点也表明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巅峰 。在哲学层面也是 。我们经常讲到的陆王心学 ,或者程朱理学 ,实际上都在宋达到了最重要的呈现 、最充分的展开 。

    在喝茶方式上 ,宋有很大的变化 ,出现了点茶 。这是跟唐代一个很重要的不同 ,点茶是什么样的喝茶方式呢?点茶 ,要用茶匙去搅动 。日本茶道演示时 ,大家可以去观摩和感受那个方式 ,实际上它跟中国宋朝的点茶很相似 。我说的是相似 ,不是一样 ,大家一定要注意到 。因为 ,咱们中国人一谈到韩国文化 、日本文化 ,都有一个很深刻的偏见 ,认为他们是抄袭了我们 。其实 ,应该来讲 ,不是完全抄袭 ,实际上都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 ,并且成为了他们自身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 ,中国人再去强调它是中国的 ,是抄中国的 ,这句话已经在所有的层面上不太符合事实了 。喝茶也是 。虽然日本的抹茶道跟中国的宋代点茶法很相似 ,但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当然 ,今天时间关系 ,我没办法展开 。大家知道这一点就行了 。

    点茶的出现非常重要 ,当时在宋有个很流行的娱乐活动 ,叫“斗茶” 。据说在现代很多地方政府也搞斗茶赛 ,但这和宋代的斗茶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一 ,现代人“斗茶”实际上主要是品茶 ,就跟现在的品酒师 ,你能说出这个茶是哪个山头的?这个茶是哪个年份的?跟品酒师一样 。第二 ,现代人的斗茶赛主要是茶艺表演 。茶艺表演的话 ,强调整个流程的流畅 、优美 ,我知道贵州也举行过斗茶赛 ,最盛行的还是福建和浙江 。

    在宋代就不是这样 ,宋代的斗茶主要是刚才讲的点茶法 。点茶法的话 ,你把水倒进去的时候 ,需要不断的搅动 ,搅的时候 ,如果水平高 ,茶的浡沫会比较多 ,还可以搅出特殊的图案 ,技高者甚至还可以在茶汤面上搅出一行诗 。当然 ,你搅的图案越漂亮 、越复杂 、字越多 ,你就胜了 。五六个人 、七八个人在一起斗茶 ,是以这个为胜 。所以 ,这个斗茶 ,确实是闲着没事 。那么 ,闲着没事都是什么人呢?他肯定是文人 ,所以斗茶首先是一个文人的雅趣 。文人的雅趣 ,我们经常讲到“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个说法 ,这个说法什么时候出现的?元朝 。在元剧本里出现了“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 ,是一个小丑登上台的时候这么说的 。所以 ,他的出现是在元朝 。但是 ,我们还有一句话 ,叫做“琴棋书画诗曲茶” ,这话是在宋出现的 。也就是文人茶 ,相比生活茶要早 。所以 ,在中国茶文化当中 、茶道当中 ,文人对茶文化 、对茶道的影响要重要得多 。这验证了一点 ,其实很多文化现象 ,虽然离不开创造这个文化基础的大众 ,包括无数工农 ,确实离不开他们 ,但是 ,真正把文化精致化 、把文化变成普遍的形式 ,一定要有一大批文人的介入 ,正是他们进行了精神思想的提炼 、提升 ,各类文化现象它才可能获得精致的形式 ,从而变成一个可以欣赏的甚至是赏心悦目的精致文化形态 。如果仅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个茶 ,永远都仅仅是解渴的饮料 。只有当它和琴棋书画诗曲一道 ,和其他的东西相结合 ,抚琴 、唱和 、对诗 、做画 、吟诵等 ,这时喝茶才变成一件雅事 ,一个很有情趣的活动 。那么这时候 ,我今天才讲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 、茶道才出现了 。

    茶变成了具有复杂性 、思想性的东西 ,它一定也有思想精神投射到里面才可能 ,否则喝茶永远是解渴式的生理需要 。只有上升到了精神思想的层面 ,茶道才能完成 ,而这个层面是到了宋代才完成的 。我个人的观点 ,也未必合适 ,我主张宋代才出现了真正意义的中华茶道 ,在宋代才出现了能够使人们实现人 、茶 、道合一的思想体悟和认识升华 。我先解释一下 ,为什么我主张宋代而不是唐代才出现了茶道 。刚才我稍微提到 ,喝茶的方式还有煎茶法 ,这是唐代的主要喝茶方式 ,煎茶的饮茶过程 ,跟茶的关联性非常直接 ,喝茶过程有着高度的即物性 ,这就是我要说的 ,煎茶始终保持了与茶这一实物的直接关联 ,并未严格断开 。所以 ,唐代的茶文化 ,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实物性的 ,没有突破茶的实物性 ,就很难达到茶道的层次 。到了宋 ,才有所突破 ,在宋代 ,最主要的是出现了闲适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格物致知理论的兴起 ,这些都为茶道的提出分别提供了现实的和思想的双重铺垫 。

    宋代提出茶道之后 ,到了明代得到发展 。我发现 ,宋代和明代的茶道 ,恰恰形成了中国茶道的两个流派 。就像理学所强调的 ,通过格物致知 ,强调怎么样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超然状态 ,这是理学派所力图达到的 。那么 ,到了明代就有了变化 。明代的整个社会格局当中有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这就是明代对社会的控制非常严厉 。由于过于严厉 ,相当一部分文人放弃了“经世致用” ,对天下 、对普遍性事物的追求变淡 、变弱了 ,那么 ,他们倾向于什么?回归自然 。自然派茶道出现了 。像明清八大家这一系列 ,他们的喝茶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 ,越来越强调喝茶的环境 。现在 ,我们所讲的具有中国意境茶室的设计 ,其实 ,这种设计很大程度上是明代茶文化的继承 ,并不是宋和唐 。如果是唐的茶文化 ,将是非常奢华 、非常喧哗的 。唐代的建筑也非常夸张 。但是 ,今日的中国的茶具 ,非常强调简约 、回归自然 、造型简单 ,比如故意造出一些小桥流水等等人造假山 ,这绝不是唐代的风格 ,而是明代 。所以 ,到了明代 ,更加强调和自然的合一 ,比如到山泉边 、松树下 ,到明月当空的时候 ,非常强调喝茶的自然环境 。刚才我讲到 ,到宋的时候 ,非常强调人 、茶 、道的合一 。到了明 ,还加了一个境 ,境界的境 、环境的境 ,和环境的相处 ,包括旷野 、松峰 、清泉 、竹海 、梅林这些东西 ,跟茶的关联 ,就被营造 、建立起来了 ,这样的构想和思想投射是到了明代才真正确立起来的 。所以 ,明代茶文化崇尚自然 ,主张以人文的方式去还原自然 ,这样的方式开始得到肯定 。

    所以 ,我有个结论 ,明代的茶道自然派和宋代的主理派 ,事实上构成了中国茶道的两个支流 ,或者两条主线 。这两条主线 ,后来一直没改变 。之所以没改变 ,是因为后面没有再超过它们的发展 ,后面再没有新的内容做补充 。我刚才提到 ,到了清代 ,整个清代的两百多年间 ,茶文化其实不是非常兴盛的 ,同样 ,对茶道的构建也没有太大的建树 。这是我简单的给大家梳理一下中国茶道出现的类型 。



      
    上一篇 : 刘章才 :钩沉索隐 ,酌古准今——“茶”的奇幻漂流
    下一篇 : 张松辉 :北苑贡茶典藉之《茶录》
    X

    合作交流 :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