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z6com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王维毅 :工夫茶 • 给茶事中的“三口为品”加点料

    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 ,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责原作者自负 ,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

      文/王维毅

     

    说起茶 、喝起茶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自豪一把 ,因为发源于中国的茶文化终于在21世纪走向了更为深广的世界 。

    8dbdc483ba33e73b3916aa94295b3efe.jpg

    其实 ,蕴籍于博大精深的茶话题里面有无数的小话题 ,譬如 ,在工夫茶语域中的“茶三酒四” 、“三杯成品”等等 ,内中都含有因茶而生的意和趣 ,尤其是它可以成长为茶事雅尚的一个帅引领 。诸君且看 ,工夫茶自千禧年前后 ,其速燃之势已昭然于天下 。下文谨以工夫茶事的“三口为品”具以为例 ,试以从三个维度透视一下三口之“品”所包含的大意趣 ,籍此给茶事中的品茶加一点点料 。

    维度一 ,“品”字考义

    中国的汉字 ,是汉文化和汉文学的最小的单元 ,它代表着并支撑了中华古文明可持续五千年的不断发展 。祖先创造的方块汉字 ,从其最初的文字构成和形成来看 ,造字四法(六书)中的“会意”之法 ,显然稍后于象形文字而产生 ,它是会其意以表达合体之后的文字意涵 。会意文字是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构成 ,其中 ,超高频 、最常见的诸如人倚木而休 ,人依言而信 ,人合本而为体 ,此外尚有止戈为武 ,从心而悟 ,不好为孬 ,三人为众 ,三口为品等等 。在众多满含了意趣的汉文字中 ,“品”是一个很经典的范例 。

    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载注 ,“品 ,众庶也 ,从三口” 。后来的学界也有进一步的解释说 ,这里的三 ,代表着多 ,口 ,代表了人 ,意即众生众事 。由此引申开去 ,就产生了于众庶之中的品人 ,品事 ,品物 ,品格 ,品性 ,品茶等 。籍由可见 ,“品”的本义和引申义明显带有对同一事物更多一些的细致提升和用心体悟之意 。

    就与品茶有关的论述来看 ,明代的罗廪 、屠隆等一代茶人对这个“品”字亦有更深层的理解 ,以至他们在将“从三口”代入茶事时都阐明了非常相似的观点 ,明确指出了在品尝茶汤 、饮茶识趣的过程中 “若一吸而尽 ,不暇辨味 ,俗莫大焉” 、“何异佣作”等 ,此类行止均被归为失之于品的范畴 。检视古代茶贤的品茶之意涵 ,无疑是为今人的品茶树起了标杆 ,包括品茶的方式方法 、心境情境 、修养修为等等 。

    维度二 ,“品”的工夫

    我国先民利用茶的历史十分悠久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 ,单说饮茶方法就经历了四次大的变化——煮(食)茶法 、煎(饮)茶法 、点茶法和现世普遍的撮泡法 。壶泡杯饮的撮泡法始于明代 ,此后便成为了六百多年来一直沿袭的主流的喝茶方式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 ,在这种撮泡法中诞生了工夫茶法 。

    工夫茶与同属于撮泡品饮法的大壶茶 、大杯茶 、盖碗茶等的喝茶相比较 ,差异还是蛮大的 。在工夫茶大类中有着非常突出的两个特点 ,一是讲工夫 、二是用小杯 ,从而更较完整地诠释了品茶之事所包含的哲理之要 、技艺之美 、圆融之道的全味蕴涵 。话及工夫茶 ,我们不妨将其特点浓缩一下 ,称它的硬核是讲工夫 、用工夫 、品工夫 ,冲泡品饮过程的“工夫”二字是工夫茶事的厚重底盘 。从闽 、台 、潮为代表的工夫茶形而下的器来看 ,撇去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其最大的相同之处是 ,都采用了胡桃小杯去冲 、去品 。拙著《闻道凤凰茶》第二章第一节也有“茶杯虽小 ,茶汤虽少 ,但也不可一口闷”的品茶要述 。因而可见 ,三口为品是工夫茶法的一个阀控 ,从品饮之器就限定并秒杀了牛饮式的“喝” ,同时也强化了一泡茶的内在及外化出来的“趣” ,进而也就形成了工夫茶有别于其他茶饮方法极精致的“品” 。

    维度其三 ,“品”&喝

    在品茶的语境下 ,品与喝或者喝与品 ,它们之间有关联但并不相同 ,更不能等同 。依照现代汉语释义作解 ,广义的喝可以说是包括了品 ,但狭义的喝 ,又分明与品有着很大的区别 。颇有意思的是似乎没多少人会在意对“喝”与“品”的差别研究和比较 ,打开《现代汉语词典》检索到“喝”的释义是 :“把液体咽下去” 。而“品”字则包含了细致和周全的工夫 ,它表明了对同一事物的质的关注与分辨 。 “品”就需要借用“对”的方法 、进行“细”的品味 ,进而分辨出品的对象内在品质的高下 ,据以作出相应的取舍 。将此“品”引申到广义喝茶之中的品茶 ,那就是要通过注入了工夫的品 ,来分辨出茶与他物 、他事 、他人 、乃至茶与天地大道的关联 。因品而悟 ,因悟而道 ,因道而能(得)大自在 。据此可知 ,当我们说品茶的时候 ,必须要同狭义的喝茶严格区别开来 。否则的话 ,就会陷进了有喝无品的坑 ,则其丢失的部分于茶于人都太可惜了 。有喝无品的喝茶 ,充其量也仅仅是得到了生理的满足 ,而却没有得到比生理满足更重要的心理和精神上的获益 。

    不过 ,我们还是要有视于当下很多人都认可喝茶是个很私人化的事情 。喝什么 ,怎么喝 ,以至于什么时间喝 ,什么时间不喝 ,都是很 “我喝茶我做主” 。即便如此 ,品茶还有另一面 ,喝茶的茶事还势必与周遭的人和社会形成一定的文化勾连 ,茶文化肯定是绝对大于私人化的文化现象 。或可认为 ,这就是茶的自然属性之外的社会属性 。作为一个茶者 ,需知在喝茶的大三阶中 ,最低阶的物质性满足 ,基本上覆盖了纯私人化的喝茶行为 。而在其上 ,对应着的是中阶通术(制 、冲 、品的术)和高阶通道 ,则其更多地覆盖了茶文化层面的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 。能够品饮到茶的味 、术 、道之和 ,才是品非一口 ,而要三口的真正含义所在 。

    既品其意 ,也品其趣 ,既品茶味 ,又品茶道 ,唯此才是从古而今品茶人的同心所求 。形而下和形而上的三口为品 ,在品茶的方圆中有着一般喝茶所难抵达的意境 ,比如说 ,唐卢仝的“七碗茶歌” ,宋徽宗的“致清导和” ,明皇子朱权的可令“天地忘形”等等的品茶悟茶所得 ,都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多加品味和揣摩 。

    其实 ,无论过去 、现在还是将来 ,每个生命都是向往美好的 。只要有了一种从品而悟 、从茶而道的能动意愿 ,即便是零基础的人也都可以做到同茶同道 ,同趣同悦 。如此 ,生命的美好就不会远离了你我 。

      
    上一篇 : 孙萍萍 :对待茶文化 ,我们应有敬畏心
    下一篇 : 陈伟群 :茶以器扬 ,器以茶兴
    X

    合作交流 :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