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z6com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蒋敏 :论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互动与融合

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 ,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责原作者自负 ,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

蒋敏

(1.     安徽茶言茶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362.四川省川茶文化研究会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 :回溯茶叶文明发展史 ,茶文化的发展演变与茶叶技术革新往往是亦步亦趋 、相互促进的 ,茶文化与茶科技之间存在着互促与互构的关系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在茶文化 、茶产业领域的不断叠加应用 ,茶文化与现代科技互动融合的边界与深度不断拓展 ,并推动着茶文化朝着数字化 、创意化 、产业化方向发展 ,催生出茶文化创意新模式 、新业态 、新产品和新服务 。在茶文化开发应用和产业实践中 ,可借助人工智能 、大数据 、AR 、VR 、全息投影等新技术 ,在茶艺技法 、制茶技艺 、茶文化呈现 、茶文化传播 、茶文化产业化开发以及价值观念等层面 ,推进茶文化与现代科技及其理念相互碰撞与融合 。

关键词 :茶文化;茶科技;数字技术;茶文化创意;文化科技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落实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关键 ,也是推进国家文化强国战略落地实施的关键路径 。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 ,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 ,用先进科技手段 ,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 ,转变文化发展方式 ,助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服务模式创新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来袭 ,一大批新技术 、新模式正逐渐在茶产业和茶文化领域应用落地 ,推动着传统茶行业发生深刻变革 。

纵观茶叶文明发展史 ,茶文化与茶科技的发展常常是亦步亦趋 、相辅相成的 ,二者犹如鸟之双翼 ,共同驱动着茶产业向前发展 。在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 ,推进茶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不仅有利于促进传统茶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创意性开发 ,推动茶文化数字化呈现 、传播与保护 ,还有利于推进茶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衍生出茶文化创意经济新模式 、新业态和新服务 ,从而推动整个茶叶行业转型升级 ,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本文尝试对茶文化与(茶)科技之间的互动与互构关系进行简要阐述 ,并对茶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路径提出点滴思考 。

 

一 、茶文化与茶科技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茶文明演进中茶文化与茶科技之间的关系

以茶艺 、茶俗 、茶文学艺术 、茶道精神等为主体的茶文化和随着时代变迁而动态发展的茶科技(如制茶技艺 、茶树栽培技术)构成了茶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 ,茶文化的更迭发展和茶科技的革新进步共同推动着茶文明的演进发展 。在茶文明演进历程中 ,茶文化与茶科技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互为需要 。

一方面 ,有着数千年深厚积淀的茶文化资源是支撑茶叶科技创新发展的不竭思想源泉 。不同时期茶叶技术的改进与创新的方向和目标受各时期饮茶方式 、品茗风尚及其审美观念等文化因素影响 ,甚至由茶文化所决定 。“采取何种技术方式 ,是由文化决定的 。技术知识与技艺的发现 、奠定和传承 ,有它们的文化前提 。在一个社会的技术与文化的发展中 ,技术和文化在实践中 、在传播其知识的分工部门中不可分割地紧密关联 。”[[1]]茶叶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发展根植于营养丰厚的茶文化沃土 ,在饮茶习惯与偏好 、茗饮观念等相关茶文化思想理念的指引下革新进步 。

另一方面 ,茶叶科技发展水平折射出茶文化发展高度 。茶文化天然存在于任何一种茶事活动中 ,包括茶叶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的过程中 。看似茶文化属于精神文明范畴 ,茶叶科学与技术属于物质文明范畴 。实际上 ,“技术并不只是物质现象 ,而且也是精神现象 。它不是外在于文化的 ,它本身也正是社会发展中文化作用的要素 。”[[2]] 从广义茶文化角度来讲 ,茶科技不仅是物质现象 ,也是特殊的茶文化存在形式 ,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茶文化现象 ,隐含着一定的茶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

(二)科技进步中茶文化与茶科技之间的关系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革新和文化经济的蓬勃发展 ,文化与科技融合趋势不断增强 。一大批新兴科技如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 、图形技术 、3D打印等在茶文化及其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推动了传统茶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活态”传承 ,创新了茶文化内容的呈现形式和传播途径 ,促进了创意茶产品(如新式茶饮 、袋泡茶包)和茶文化创意产品(如茶文化日历)的开发 ,催生了茶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 、新模式 ,如茶主题动漫游戏 、茶网络信息软件开发与运营 、茶文化在线教育等[[3]] 。可以说 ,科学技术为茶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 

“科技在实现其价值过程中 ,并不是由科技作为主导 ,而是由文化和价值观定 。”[[4]]科技在推动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 ,其价值的实现与否 ,在于新的茶文化形式与内容多大程度满足了人们对高质量精品文化内容的新需求和新期待 ,以及新的茶文化经济业态能在多大程度创造经济 、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 。

茶叶科技的创新发展 ,一方面推动着茶叶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茶产品的创意开发 ,其价值的传递与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茶叶运销模式 、茶文化内涵挖掘 、品茗观念 、消费者偏好等共同决定的 。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之中推动着饮茶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尤其是现代新兴科技如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茶叶消费端的应用推广 ,使得茶饮消费变得更加简洁 、时尚 、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同时 ,也使得传统饮茶方式不断趋于简化 ,朝着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方向演进发展 。

进一步地 ,在茶叶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过程中所凝练形成的科学精神 、价值观念(如茶人精神) 、文化现象(如茶技艺文明发展史)等也成了现代茶文化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蕴含着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茶叶科技史学 ,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着茶文化学科理论体系 。

 

二 、茶文化与现代(茶)科技的良性互构

(一)文化科技融合促进茶文化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命题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是推动茶文化当代传承 、价值转化和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茶文化与现代(茶)科技的融合 ,则是推动茶文化创新与转化的核心驱动力[[5]] 。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 :“文化和科技融合 ,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 、延伸了文化产业链 ,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 ,是朝阳产业 ,大有前途 。”当前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已然成为突破文化创新“瓶颈” 、支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路径 。依托现代新兴科技 ,运用创意思维和艺术化手段 ,对茶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保护 、创新创造 、创意呈现 、商业化开发等 ,亦是实现“复兴中华茶文化”这一目标的关键手段 。

将茶文化与增强现实 、混合现实 、人工智能 、超高清视频技术等新兴科技的创意融合 ,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解决当前茶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的一些困境与难题 ,例如茶文化资源开发层次较低 、茶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茶文创产品创意乏力 、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推动茶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例如中国茶叶博物馆设计的茶文化数字展厅 ,用新兴数字技术将唐代煎茶法 、宋代点茶法完整的复原 、呈现出来 ,供游客观赏学习 。而且还能够为茶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与创新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推动传统茶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拓展茶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 、新模式 ,创新茶文化消费方式 。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还将进一步推动茶文化大众化 、产业化 、规模化 ,促进茶文化与相关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 ,提升茶文化消费的层次 ,拓展茶文化消费体验的场景 ,促进茶文化产品与服务多样化发展 。总之 ,传统茶文化与现代新兴科技的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杠杆助推功能 ,将在茶文化管理 、茶文化传播 、茶文化参与 、茶文化创意设计 、茶文化呈现 、茶文化遗产保护 、茶文化技艺传承 、茶文化产品开发 、茶文化知识服务等诸多环节 ,为茶文化创新与传承发展提供坚实的动力支撑 ,推动茶文化(创意)产业和茶文化公共事业升级转换 。

(二)茶文化助推茶科技创新及其科学观念的普及

自古以来 ,茶文化和茶叶科技发展亦步亦趋 、相互促进 。茶文化是茶叶科学与技术创新的不竭思想源泉 。茶文化对茶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

第一 ,意识形态层面的茶文化思想 ,能够引领茶叶科学与技术创新的价值导向和发展方向 ,例如 ,饮茶历来讲求“清 、洁” ,即注重品茗过程中的洁净 ,又是对茶本身的一种赞美 ,所谓“洁性不可污 ,为饮涤烦尘”(唐韦应物《喜园中茶生》) 。这种延续千年的饮茶文化理念与追求也是现代茶叶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大目标导向和追求 。

第二 ,行为层面的饮茶方式和习俗的流变与更迭 ,推动着制茶技术的改革与创新 。例如宋代点茶法的流行 、斗茶文化的兴起 、品茗审美趣味的转变 ,推动了宋代制茶方法及其品茗器具的改良与创新 。

第三 ,制度层面的激励机制 ,尤其是茶产业相关发展政策 ,激发茶叶科技创新活力 ,为茶叶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例如 ,20世纪70年代末 ,国家印发了《关于发展茶叶生产等几项措施意见》 ,对于当时全国茶叶生产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鼓舞作用 ,推动了我国历史名茶的恢复和现代名茶的创制 ,促进了现代茶产业的复苏与发展 。

第四 ,观念层面的科普传播 ,能够将茶叶科学知识 、茶叶科技成果 、科学理念等传递给人民大众 。例如 ,在茶艺培训的过程中 ,讲述泡茶三要素时 ,可以拓展茶叶苦涩味成因等相关科学知识 ,从而使学员达到“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向大众传递了茶叶科学知识 。

第五 ,精神层面的愉悦与启迪 ,对于促进科研工作者的身心健康 ,怡情悦性 ,减压放松 ,提升精神境界 ,发扬以创新 、团结等为核心的茶人精神[[6]] ,培养科学精神 ,从而促进科学研究发展进步等方面 ,大有裨益 。

(三)茶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传统茶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 :“美术 、艺术 、科学 、技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如前所述 ,茶文化与科技 、美学 、创意 、艺术等深度融合 ,不仅可以创新茶文化的形式与内容 ,提升茶文化的表现力 、创造力 、感染力 、传播力 ,推动茶文化产业发展 ,又能为(茶)科技创新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创意 ,推动科技进步 。

从直观层面来讲 ,茶文化与科技融合 ,可以创造出新颖的科技型茶文化产品和文化型茶科技产品 。前者以科技为主 ,注重科技感 、体验感 、便捷度等 ,例如以全息投影 、AR 、VR 、雷达 、互动投影 、游戏 、动画等技术或方式来呈现普洱茶文化的茶文化创意科普场馆——大益奥秘厅;后者以茶文化内容为主 ,注重文化感 、参与感 、获得感等 ,例如以茶文化内容和信息流为主体的互联网应用程序——茶悦app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产品 。

从产业层面来看 ,茶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 ,一方面可以用科技手段提升和拓展茶文化为茶产业赋能的层次和形式 ,让茶文化以更加新颖 、新潮 、时尚 、个性化的方式 ,如以漫画 、插画为呈现形式的茶包装 、以茶文化短视频和音频为媒介的茶品牌传播方式等为茶业经济添彩赋能 。另一方面 ,可以借助科技与艺术化手段 ,开发茶文化遗产资源 ,推进茶文化与教育培训 、休闲旅游 、会展 、设计服务等相关产业创意融合 ,使其自身发展成为新的茶文化创意产业形态 。随着一大批新技术 、新业态 、新模式 、新工艺在茶和茶文化及其产业领域的运用 ,将推动整个茶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

 

三 、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路径探究

(一)茶艺技法层面 :将茶道技艺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结合

茶艺是茶文化最直观的展现形式 ,几乎所有的茶事活动都离不开茶艺技法的支撑或茶艺术的呈现[[7]] 。中国古代文人品茶讲究茶 、水 、器 、火 、人 、境等诸要素的合理搭配与布局 ,并通过备器 、择水 、取火 、候汤 、习茶等一系列程式来展现出一套完整的茶艺技法及其茶道理念 。而当代茶艺的职业化发展在国家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大背景下则更加注重技能层面的能力培养 。茶艺作为一项雅俗共赏的生活化艺术 ,其最基础的目标就是泡好一杯茶 ,即面对不同人群的饮茶需求和不同种类的茶品 ,选用不同材质的茶器具 ,并通过对水温 、投茶量 、冲泡时间 、出汤次数等基本要素的把控 ,从而呈现出最好的茶汤滋味 。这既需要专门的技能训练 ,也需要茶艺师个人经验的沉淀 。

然而 ,在当今追求高效率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 ,人们日常品茶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茶艺技法或者优雅的品茗环境 ,而是在茶器具和冲泡流程等方面不断趋于简化 ,比如在茶具方面流行使用飘逸杯 、快客杯 、茶水分离一体杯等快捷茶杯 。但是 ,无论怎样追求简洁 、高效 ,其泡好一杯茶的基本原理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依然是通过控制水温 、出汤速度 、投茶量等变量来实现的 ,包括融合了现代科技的智能茶饮设备亦是如此 。

基于此 ,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下 ,可尝试将传统茶道艺术与现代新兴科技深度结合 ,以期碰撞出新型茶文化产品或茶科技产品的创新“火花” 。例如 ,在茶艺演示与茶叶冲泡方面 ,可结合茶艺流程 、茶叶分类知识 、泡茶技巧等茶文化文本内容 ,集成运用机器人技术 、人工智能语音交互技术 、计算机视觉技术 、图像识别技术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 ,开发出既能进行基本的茶艺演示又能科学地泡出一杯好茶的“人形茶道机器人”或“智能泡茶机器人” ,并能通过互联网程序或语音交互等方式实现落地应用 。

再比如 ,由某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泡茶机——“茶魔方” ,内置六大茶类标准泡法 ,利用算法精准控制泡茶过程中的茶水比例 、时间 、温度 、注水方式 ,将传统茶艺冲泡要素数字化 ,使不可控的变量成为常量 。同时 ,该智能泡茶设备还特别定制了“大师泡法” ,即定向收录了王顺明 、刘国英等多位茶界专业人士的个性化泡法 ,高度还原了传统手工冲泡口感 。该设备可广泛应用于家庭 、茶叶店 、茶空间 、办公室等多种场景 ,可谓是将传统茶艺泡法与现代新兴科技深度融合的代表 。

(二)制茶技艺层面 :用现代智能化 、工业化“语言”来诠释传统技艺文明  

我国茶叶历史悠远绵长 ,名茶琳琅满目 、不胜枚举 ,制茶技艺传承久远 、技术精湛 。据山东大学考古团队通过对考古实物遗存的研究发现 ,我国古代先民利用(煮或泡)茶叶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早期偏早阶段[[8]] ,而利用新考古学研究方法得出的相关推论比这还要早得多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 ,浙东地区的先民们就已经在有意识地栽种茶树 ,并对茶有了利用[[9]] 。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实践和制茶技艺不断传承革新的过程中 ,积淀形成了一大批独特的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成为中华茶文化资源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和当代中国茶产业传承发展的原始驱动力 。

当前 ,中国传统(非遗)制茶技艺存在传承人缺失 、市场开拓不力 、开发和利用不合理等现实问题[[10]] ,更是面临着传统手工制茶技艺正逐步被现代工业化生产所取代的尴尬境地 。好在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3月31日在浙江调研期间与制茶师傅亲切交流时所说的那样 :“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 ,有些科技还是无法取代的” 。尽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所追求的效率和规模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所追求的技艺 、匠心与文化传承等存在着不小矛盾与冲突 ,但二者并非对立面 ,而是要寻找二者之间的“耦合点” 。

与茶艺技法类似 ,传统(非遗)制茶技艺需要与时俱进地与现代机械制茶工业深度融合 ,通过数字化 、智能化 、工业化等手段 ,实现“非遗茶”“大师手工茶”的规模化 、标准化生产 ,达到“1+1>2”的效果 。那么该如何实现传统制茶技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这一目标呢?小罐茶公司给出了一份颇具参考价值的“答卷” 。小罐茶通过对制茶大师 、茶叶非遗传承人所掌握的制茶技艺和感官审评技能进行数字化解码 ,通过工业机械翻译成标准化 、数字化的语言 ,将制茶大师的传统经验(如炒制的火候 、揉捻压力与程度 、发酵条件等)翻译成科学可量化的工艺参数 ,用现代科技设备精准复刻制茶大师的传统手工技艺 ,制茶大师则全程参与监制 ,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工艺参数 ,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大师技艺的工业化和数字化“转接” ,最终实现茶叶品质提升 、标准化生产 、生产效率提高与规模扩张的多重兼顾 。[[11]]小罐茶在传统制茶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方面的积极尝试与初步成果 ,为传统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参考 ,也为茶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

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作为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现代机械制茶与数字化生产的“根”与“魂” ,我们既需要匠心传承 、继承传统 ,守住传统茶技艺文明的根基与灵魂 ,又需要与时俱进 ,拥抱现代科技 ,更需要将传统制茶技艺与现代科技文明深度融合发展 ,从而实现传统制茶技艺的“科技传承”和“非遗般”品质好茶的均衡化 、标准化 、规模化生产 ,最终实现现代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 。

(三)茶文化呈现与传播应用层面 :运用新兴数字科技推动茶文化数字化传播与互动交互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落地应用 ,为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保护 、创意呈现 、创新开发 、创造性转化和数字化传播等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撑 ,拓展了想象空间 。以数字化 、网络化 、智能化为技术基点 ,实现茶文化内容的可视化呈现 、互动化传播和沉浸化体验 。

在茶文化数字化呈现方面 ,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如数字建模 、3D打印 、光学捕影 、VR(虚拟现实) 、AR(增强现实)等 ,构建茶文化数字展厅 、数字茶博物馆等形式 ,让用户通过互联网应用(如APP 、小程序)实现远程“云逛展” ,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这些数字技术不仅可以让茶诗文 、茶绘画 、茶艺术等茶文化精品内容更加直观 、生动地呈现人们眼前 ,还可以提高茶文化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 ,促进茶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

茶文化交互与体验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 ,它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 ,展现传统茶文化的多样魅力 。在这一领域 ,可以运用以下两种主要的技术及其模式 :一是运用5G技术和MR(混合现实)技术 ,让游客能够远程参与茶叶的采摘和制作 ,同时通过游戏化和数字动画的设计 ,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感[[12]];二是运用全息投影和混合现实等技术 ,创作开发沉浸式茶文艺演出节目或相关体验活动 ,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茶文化的艺术魅力 。例如 ,由张艺谋导演的茶文化山水实景演出《大红袍》 ,以及前文所述的“大益奥秘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

除了上述应用之外 ,还可利用区块链技术 、高清制播技术 、音频技术等 ,开发出更加多样化的茶文化数字产品 ,如茶文化数字藏品 、茶文化有声读物 、茶影视作品等[[13]] 。例如 ,由福茶网等联合开发的数字文化茶产品“天香茉莉” ,采用了“数字藏品+传统文化”的跨界融合模式 ,运用区块链技术和数字技术 ,将传世名画《簪花仕女图》应用到茶产品设计中 ,实现了虚实结合的创新效果 ,不仅丰富了茶文化产品形态 ,而且还通过数字化和社交传播手段拓展了该产品的用户群体 ,为茶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和产品开发提供了有益参考 。

(四)茶文化产业化开发层面 :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及其新模式 ,开发茶文化高端服务与智能应用

随着新技术对文化创意产业创新驱动作用的不断增强 ,一种以新技术和创意为核心驱动力 ,以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为典型特征的“新文创”产业范式应运而生 ,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14]-[15]]在这一产业范式下 ,茶文化产业化开发以及IP化打造也得到了有效推进 ,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其中以茶主题原创动漫《乌龙小子》系列最具代表性 。目前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浪潮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范式 ,不断革新和应用于各个领域 ,为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也将进一步促进传统茶文化的创新与转化 。

根据《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生成式人工智能 ,是指基于算法 、模型 、规则生成文本 、图片 、声音 、视频 、代码等内容的技术 。该技术将在茶文化高端服务及创意开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方面 ,可以推动茶文化领域的新技术开发 ,如茶文化知识图谱技术 、涉茶计算机软件程序等;另一方面 ,可以促进茶文化应用层面的多方面发展 ,如茶文化科普传播 、艺术创作 、广告策划 、教学设计 、教育培训 、影视制作等 。此外 ,该技术也可以在产业层面进一步推动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在线教育 、茶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从而推动茶文化创意产业和茶文化数字内容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

值得一提的是 ,茶文化知识图谱是一种基于茶文化语义内容的知识组织和表示技术 ,或将成为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典型产物 ,未来将在传统茶产业和新兴茶文化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改变茶叶产业经营模式 ,提升产业效率 。在此 ,笔者基于现有商业模式 ,大胆设想其应用场景 ,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以求抛砖引玉 ,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具体如下 :

一是茶叶商品智能化推荐 。利用茶文化知识图谱技术 ,将茶叶按照品种 、产地 、工艺 、口感等属性进行分类 ,并建立茶叶与用户的关联关系 。然后通过对用户购买历史 、浏览行为 、收藏等数据进行分析 ,实现个性化的推荐服务 。例如 ,如果用户喜欢喝绿茶 ,那么系统就可智能推荐其他同类型的绿茶 ,如太平猴魁 、西湖龙井 、碧螺春等 。

二是茶文化智能问答 。一方面 ,在线上购茶场景中 ,当消费者遇到问题或疑虑时 ,可以通过在线客服或问答机器人来获取相关答案 。系统会根据消费者提出的问题 ,进行快速查询并返回相应的答案 。另一方面 ,还可以开发基于茶文化语料 、语义内容的茶文化智能问答系统 。将茶叶的基础信息 、产地信息 、加工流程 、历史文化等数据整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完整的茶叶档案 。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或搜索产品名称来获取这些详细信息 ,从而提升消费者对茶叶的了解和信任度 。

三是茶产品定制化服务 。利用茶文化知识图谱技术 ,通过对每位消费者的偏好 、口味 、需求等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分析 ,实现定制化的服务 。例如针对某一个消费者的口味偏好 ,可以为其定制一款独特的茶叶产品 ,并为其提供线下体验服务 。

(五)观念层面 :科学与人文并重 ,在茶事实践中将人文思想与科学精神相结合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 ,科学与人文的发展常常是亦步亦趋 、相辅相成的 ,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 ,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 ,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 。”[[16]]“茶”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问 ,想要推动茶业事业整体向前迈进 ,就需要在实践中做到“茶科学”与“茶人文”并重 ,同时将茶的人文思想与科学精神相融合 。

“富有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在中国具有先天性的文化根基”[[17]] ,这一点在茶叶文明的演进历程中便得以体现 。如前所述 ,积淀丰厚的茶文化资源是历来就是茶叶科学与技术革新发展的不竭思想源泉 ,而茶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也在不断拓展着茶文化的内涵与边界 ,可以说 ,二者融合具备天然的文化基因 。倡导人文思想与科学精神的融合 ,一方面要在茶学研究过程中 ,注重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茶文化理念的运用 ,将茶人精神 、茶道理念等茶文化核心思想及其价值导向体现在科学家 、专家学者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上面 ,应用在其科研过程中及其相关成果的评价中 。另一方面 ,在茶文化传播过程中 ,要讲究科学精神 、科学主义 ,结合科学研究成果 ,做到理性客观 ,切勿想当然或者以讹传讹 。同时在茶文化研究中 ,也要讲求科学的研究方法 ,切勿随心所欲 ,不讲章法 。

 



作者简介 :蒋敏 ,男 ,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硕士 ,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 、四川省川茶文化研究会理事 ,主要从事茶文化研究与教育培训工作 。


[参考文献]

[[1]] (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毛怡红译.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4.

[[2]] (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毛怡红译.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2.

[[3]] 蒋敏,章传政,徐雯翔.安徽省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J].中国茶叶加工,2017(01):13-19.

[[4]] 李国东,傅才武.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突破文化发展困局的基本政策路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46-54.

[[5]] 梁也.论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实现机理——学习习近平关于文化创新的重要论述[J].湖湘论坛,2019,32(06):139-146.

[[6]] 张凡,蒋敏,韦玲玲等.钱樑 :茶人精神的首倡者和实践者[J].茶业通报,2020,42(01):46-48.

[[7]] 蒋敏,章传政.泛文化现象在中国茶文化界的表现与思考[J].茶叶通讯,2020,47(01):145-151.

[[8]] 路国权,蒋建荣,王青等.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茶叶遗存分析[J].考古与文物,2021(05):118-122.

[[9]] 沈冬梅.新考古学视野下的茶叶文明起源研究[J].农业考古,2022,180(02):7-16.

[[10]] 许凡凡.传统制茶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J].农业考古,2021,177(05):234-240.

[[11]] 周成伟,吴学进,芦坤等.数字化茶厂的探索与启示——以小罐茶为例[J].中国茶叶加工,2022,169(03):73-77.

[[12]] 林舜美.闽南茶文化在数字媒体动画创作中的设计应用[J].今传媒,2023,31(01):100-102.

[[13]] 黄海蒙,蒋敏.茶文化创意的概念 、类型与路径[J].中国茶叶,2023,45(01):70-75.

[[14]] 范周.从“泛娱乐”到“新文创”  “新文创”到底新在哪里——文创产业路在何方?[J].人民论坛,2018,603(22):125-127.

[[15]] 解学芳,张佳琪.技术赋能:新文创产业数字化与智能化变革[J].出版广角,2019,342(12):9-13.

[[16]] 习近平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

[[17]] 黎学军.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中国新思路[J].社会科学辑刊,2022,260(03):32-38.


  
上一篇 : 刘丽薇 :从“瓦屋”品“清茶”到“寒斋”吃“苦茶” ——周作人的饮茶观及其现代意义
下一篇 : 聂威 :“净”“静”“敬”与茶道哲学——以朱子为核心
X

合作交流 :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