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秉坤:论中国茶叶的自主之路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重庆益丰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他撰写的《当今中国茶“创而不新,守而不古”的思考》推送后得到了多位读者的热烈反馈。为回应读者们的关心话题,赖总又撰写了一篇新文,进一步阐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经常听人说“立顿打败了四千多年的中国茶,中国七万家茶企抵不过一个立顿!”
殊不知,就是这样一句风凉话却毒害了不知多少中国的茶叶企业走向了一个自掘坟墓的“标准化”之路。
大家是否认真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立顿作为一个为全球提供茶料包的企业,其标准化工业定制的做法如何让中国形形色色的茶叶企业学习?立顿的主打产品主要是极其廉价的袋泡茶,它的标准化真的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模仿吗?就我从业经验而言,目前中国的大多数茶叶企业及茶叶生产者都是将市场销售额作为了评判出路的唯一依据,这导致很多企业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盲目地追赶产能、大搞标准化,陷入了竭泽而渔的境地。
为配合标准化和工业化,很多企业在茶叶园区进行大面积施肥,致使土地越来越贫瘠,生长出来的茶叶农残严重超标,茶叶原本内含的健康营养成分大大下降。一些地方的茶园已经被行业及消费者称之为农药茶基地或是造假大观园。此外,一些茶企通过不断种植茶叶新品种来提高产量,这加速了茶叶的自然有性化程度的急剧下滑。还有一些企业不顾自身条件,购置大批生产设备,却由于没有把握市场动态及自身发展需求导致设备闲置,最终成为废铁。甚至一些不良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大量冒充生产其他地区的名茶品类,以低价吸引顾客和茶商来博取利益。茶文化也被为数不少的茶企“玩”坏了,它们为了提高茶叶的溢价空间,试图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来粉饰茶叶的“标准化”,导致我们年轻的一代对于所谓的传统茶叶及茶企嗤之以鼻,使得中国茶叶在短短的十几年内蜕变成一个“不明觉厉”的奇怪行业!高深但又积弱乏力,这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
这一切都源于我们依照别人的标准进行茶叶生产,已经丧失了作为中国茶的内在精髓,中国茶历来坚守的核心标准是自然、健康,中国茶文化的本质也是服务于中国茶的传承和品牌塑造!
对于一种取材于自然界的农业产品,我们最可取的做法是让其自然的在当地生长,最重要的标准是不使用化肥农药,保持其干净健康的成长,人力所为是进行合理的有机管培实现这样的做法和标准!这样生长出来的茶叶才能反映出所在茶园生态环境的优点,这就是对一杯好茶的产业标准!
中国人利用茶已有四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很多基础性的制作技艺已经非常成熟,没有什么可“创新”的空间。我们现在能够进行创新无非就是口感的多样性,这一点属于换汤不换药,其实质未有改变!营销手法的层出不穷原本就算不得什么创新。守正后的创新才是可取的,让我们的茶具备高识别度和自我的衍生能力,这是茶叶科技应用的基础前提。茶叶企业应当首先把前人的经验和方法有序认真的传承下去,才能在传承中实现真正的创新!
茶文化承载着中国人处世的哲学思想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大众品饮茶叶时就会借助这杯茶同时获得独特且内在的价值体验。任何一种文化在如果不能够发展中始终结合时代精神,都是无法保持长久的文化生命力!令人遗憾的是,近几十年,确实有一些企业或人员在茶文化建设上步入了歧途,将茶文化变成一种毫无力量或者毫无精神负载的娱乐品,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发扬茶文化的内在积极价值,这值得每一位茶叶从业人员的深思。
得益于各种传播渠道和新媒体的发达,今日的国人对于茶叶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也形成了比较理性的看法,在饮茶人口中也兴起了追求健康、自然的生态之饮的观念。在“三茶统筹”的发展思路指导下,当代中国正在掀起茶文化品牌化、茶产业健康化、茶科技多样化的新潮流,可以相信,中国茶的自主发展将获得高质量的加持和赋能,形成更强大的国际竞争力,重新夺回国际茶产业界领军者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