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z6com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张耀南 : “中华茶典中之水哲学——三款六式框架”(下篇)

    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 ,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责原作者自负 ,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

    第五 ,本身坐标水他式

    第三款是本身坐标 ,分为两式 :一个是水他式 ,一个是水水式 。水他式就是从水引申出来讲的 ,水水式是就水本身来讲的 ,这两个是不一样的 。

    66615c9fc098ce74e98babf34f0f808c.jpg

    水他式是引申出来的 ,引申出来我们选一个代表 ,就是苏廙的《十六汤品》 。苏廙《十六汤品》是一本茶书 ,是点茶道的代表之作 。对茶的煮法加以分析衍释成十六种 ,将口沸程度分成三种 ,注法缓急则分三种 ,茶器种类不同分为五种 ,依薪炭燃料亦可分为五种 ,共计十六汤品 。其约作于唐末五代 ,至迟也应作于宋初 ,其对茶艺 、茶道及茶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 。

    《十六汤品》 :

    汤者 ,茶之司命 。若名茶而滥汤 ,则与凡末同调矣 。煎以老嫩言者凡三品 ,自第一至第三 。注以缓急言者凡三品 ,自第四至第六 。以器类标者共五品 ,自第七至第十一 。以薪火论者共五品 ,自十二至十六 。

    第一 ,得一汤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汤得一可建汤勋 。

    第二 ,婴汤 。薪火方交 ,水釜才识 ,急取旋倾 ,若婴儿之未孩 。

    第三 ,百寿汤 ,一名白发汤 。人过百息墨水逾十沸 ,或以话阻 ,或以事废 ,始取用之 ,汤已失性矣 。

    第四 ,中汤 。亦见夫鼓琴者也 ,声合中则妙;亦见磨墨者也 ,力合中则浓 。

    第五 ,断脉汤 。是犹人之百脉 ,气血断续 ,欲寿奚苟 ,恶毙宜逃 。

    第六 ,大壮汤 。力士之把针 ,耕夫之握管 ,所以不能成功者 ,伤于粗也 。

    第七 ,富贵汤 。以金银为汤器 ,惟富贵者具焉 。所以策功建汤业 ,贫贱者有不能遂也 。

    第八 ,秀碧汤 。石 ,凝结天地秀气而赋形者也 ,琢以为器 ,秀犹在焉 。

    第九 ,压一汤 。贵厌金银 ,贱恶铜铁 ,则瓷瓶有足取焉 。幽士逸夫 ,品色尤宜 。

    第十 ,缠口汤 。是汤也 ,腥苦且涩 。饮之逾时 ,恶气缠口而不得去 。

    第十一 ,减价汤 。无油之瓦 ,渗水而有土气 。谚曰 :“茶瓶用瓦 ,如乘折脚骏登高 。”

    第十二 ,法律汤 。在茶家亦有法律 :水忌停 ,薪忌熏 。犯律逾法 ,汤乖 ,则茶殆矣 。

    第十三 ,一面汤 。柴木体虽尽而性且浮 ,性浮则汤有终嫩之嫌 。炭则不然 ,实汤之友 。

    第十四 ,宵人汤 。茶本灵草 ,触之则败 。粪火虽热 ,恶性未尽 。作汤泛茶 ,减耗香味 。

    第十五 ,贼汤 ,一名贱汤 。竹筱树梢 ,风日干之 ,燃鼎附瓶 ,颇甚快意 。然体性虚薄 ,无中和之气 ,为茶之残贼也 。

    第十六 ,大魔汤 。汤最恶烟 。燃柴一枝 ,浓烟蔽室 ,又安有汤耶 。苟用此汤 ,又安有茶耶 。所以为大魔 。

    他一共立四个坐标 ,第一个坐标 ,是水烧开的程度;第二个坐标 ,是注法缓急的程度 ,冲茶是很快的冲还是慢慢的冲;第三个坐标 ,是茶器 ,是用玻璃杯还是纸杯 ,还是用紫砂杯;第四个坐标 ,是薪炭燃料不同 。这一点西方人永远想不明白 ,燃料不同会影响到茶吗?会影响到水的质量吗?中国人就可以想明白 。

    这四个坐标 ,水开的程度 、注法缓急程度 、茶器的种类 、薪炭的不同 。第一个坐标分三种 ,第二个坐标分三种 ,第三个坐标分五种 ,第四个坐标分五种 ,叫做十六汤品 。这个分得很细 ,我们可以把他放到分析哲学里面讲 。我们盛赞西方分析哲学 ,讲人家分得很细 ,中国人也细啊 ,中国人要认真起来比他还细 。

    《十六汤品》是影响很大的茶书 ,根据四个坐标 ,一共分为十六种 ,十六种的名称是这样的 :“得一汤” ,“得一”是来自于道家的叫法;“婴汤”是指火刚刚烧的时候 ,像婴儿一样;“百寿汤” ,又叫白发汤;“中汤”就是中间状态的;“断脉汤” ,“是犹人之百脉 ,气血断续”;“大壮汤” ,“伤于粗也”;“富贵汤” ,以金银为汤器 ,惟富贵者具焉;“秀碧汤” ,用石器来泡的;“压一汤” ,用瓷器泡的;    “缠口汤” ,“恶气缠口而不得去”;“减价汤” ,用瓦器来做的;“法律汤” ,“犯律逾法 ,汤乖 ,则茶殆矣”;“一面汤” ,用柴烧的;“宵人汤” ,是用粪烧的;“贼汤” ,用竹子树枝烧的;“大魔汤” ,用烟熏的 。一共十六种汤 ,当然有一些部分是就水谈水的 ,但是有很多是引申出来的 ,所以把它放在水他式里面来讲 。

    这个水他式还有一个例证 。苏廪《十六汤品》里面还出来一个学说 ,说“茶有九难” :

    茶有九难 :一曰造 ,二曰别 ,三曰器 ,四曰火 ,五曰水 ,六曰炙 ,七曰末 ,八曰煮 ,九曰饮 。阴采夜焙 ,非造也;嚼味嗅香 ,非别也;膻鼎腥瓯 ,非器也;膏薪庖炭 ,非火也;飞湍壅潦 ,非水也;外熟内生 ,非炙也;碧粉缥尘 ,非末也;操艰搅逐 ,非煮也;夏兴冬废 ,非饮也 。

    这九个方面 ,你做得不好的话 ,都会出问题 ,这叫九难 。苏廪之后的徐懋学就把“九难说”和后面的“三等说”综合起来 。

    “三等说”是觉林寺僧人志崇禅师提出来的 ,他提出收茶有三个等级 :

    “觉林僧志崇收茶三等 :待客以惊雷荚 ,自奉以萱草带 ,供佛以紫茸香 。谓最上以供佛 ,而最下以自奉也 。治茶之道 ,与治国通 。知‘九难 ,之说 ,则知所以任贤矣;知‘三等’之说 ,则知所以器使矣 。”                                            【《说颐》】

    惊雷荚 、萱草带 、紫茸香 ,我觉得是表示时间的 ,“惊雷荚”应当就是讲明前茶 ,清明之前的或者什么时间之前的茶 。“谓最上以供佛 ,而最下以自奉也 。”自奉就是自己喝 ,自己喝的茶是最差的 ,最好的茶是供佛的 ,中间的茶是待客的 。这个反映出中国人的价值观 ,最好的给神灵 ,最差的给自己 ,中间的给客人 。这个价值观在西方可能是不对的 ,但是我们中国人是这么想的 ,这是“收茶三等” 。

    苏廪提出“茶有九难” ,志崇提出“收茶有三等” 。徐懋学把九难说和三等说合在一块 ,提出一个“九难三等说” ,然后把九难说和三等说引申出去 ,把制茶之道和治国之道打通 ,认为制茶之道跟治国之道是一个道 。治国之道的“任贤” 、“器使” ,“任贤” ,就是茶的那个九难;“器使”就是茶的三等 。

    这里我们可以知道 ,苏廪的“九难” ,志崇的“三等” ,徐懋学的“九难三等” ,这个演变过程是这么来的 。这样我们可以提出另外一个命题 :茶水之道 、风水之道 、山水之道 、治国之道 、治水之道 ,都是同一种道 。

    治国之道和治水之道 ,我们现在的治水完全西化了 ,我们以为是科学 。我们现在的治水 ,中国几十年来的治水 ,我认为是失败的 。因为我们的治水没有回到我们祖先的道路 ,而是采用了所谓科学的方式 ,科学的方式实际上是违背“道”的方式 。所有弯弯曲曲的河道 ,被改直了;所有原来的河川是土的 ,全部改成石头的了;所有重要的河道 ,都修了大坝了 。这在中国“山水之道”中 ,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这就是我们讲的治国之道 、治水之道 ,其实是同一种道 。所以我们研究茶道 ,不是雕虫小技 ,跟治国是一样的 。

    还有其他亦属本身坐标水他式的理论或学说 ,比如“茶禅一味” 。这是我们在茶道哲学当中 ,经常讨论的 。我们现在只讲茶禅一味 ,但是我们知道中国的逻辑 ,是一个三值逻辑 。有茶禅一味 ,就一定有茶禅异味 ,有茶禅异味 ,就一定有茶禅若一 。什么是“若一”?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亦一亦异 ,非一非异” 。

    中国一定是一个三值逻辑 ,我们讲任何一句话的时候 ,别忘记了还有两句话 。你讲茶禅一味的时候 ,还有一个茶禅不二 ,茶禅不二是茶禅一味的弱式;你讲茶禅不二的时候 ,还有一句叫做茶禅不一 。所以我们讲任何一个东西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中国三值逻辑 、三值思维 。三个值 ,绝不止一个阴阳 、或者一个正负 ,或者一个肯定一个否定 ,而是有三值 。

    属于本身坐标水他式的 ,还有 :儒家茶哲学 ,释家茶哲学 ,道家茶哲学等等 。儒家茶哲学 ,落脚于修德;释家茶哲学 ,落脚于修智;道家茶哲学 ,落脚于修体 。这也是属于从水引申出来的 ,我们把它放到水他式里面 。去年我在贵阳孔学堂讲的是这个东西 。

     

    第六 ,本身坐标水水式

    我们再看水水式 ,本身坐标的水水式 。水水式是讲水跟水本身的关系 ,我们不做太多的引申 。

    宋聂厚载 ,著名官吏 。宋皇佑中知秀州 ,以循政闻 。宋仁宗至和三年 ,尚书都官郎中 、抚州知州聂厚载 ,尚书屯田员外郎 、通判苏州林慥 ,共同仰慕颜公的忠烈 ,因为颜公曾在此地任职 ,于是就在抚州建立祠堂纪念他 。聂厚载《惠山泉记》 :

    至若水之淡薄 ,其味各别 ,能于淡薄之中 ,纪其优劣 ,峻其等级 ,非奇人不能臻乎妙 。亦犹金丝睦耳 ,清浊易辨 ,其或审兴衰 ,察治乱 ,非贤者 ,罕极其奥 。审声之奥 ,夔季而下 ,世有能者 。别味之妙 ,生民以来 ,先生一人耳 。且夔季于乐 ,听于心而不听于耳 ,先生【陆】于水 ,别于心而不别于口 。后之慕先生名 ,悦水之味者 ,又不别于口别于耳也 。噫 ,别于耳者众矣 ,非独水之难别也 ,先生未生 ,泉味非苦 ,先生生后 ,泉方有誉信乎 。(《中国茶文化经典》P98

    《惠山泉记》讲品水 ,认为能够从很平淡的水中间 ,区分其优劣 ,可以分出一个等级出来 ,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一定是高人 。然后他谈到夔季 ,夔季这个人我不太了解 ,据说孔子听的韶乐是他传下来的 。

    《惠山泉记》就讲 ,“且夔季于乐 ,听于心而不听于耳 ,先生【陆羽】于水 ,别于心而不别于口 。后之慕先生名 ,悦水之味者 ,又不别于口别于耳也 。”这段话提出了一个辨水的途径问题 。怎么辨水?夔季他听音乐辨音乐的时候 ,是听于心而不听于耳 ,他听音乐不是用耳来听的 ,是用心来听的 。

    我们这里把茶水之道 、风水之道 、山水之道 、治国之道 、治水之道 、音乐之道全部放进来了 ,认为都是同一种道 。茶水之道 ,他提出一个辨水途径问题 ,讲到了辨水于口 、辨水于耳 、辨水于心 ,三种途径 。

    上面我们提到的那一段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一段 ,提出的也是这三种途径 :辨水于耳(声) 、辨水于口 、辨水于目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

    上峡水性太急 ,下峡太缓 。惟中峡缓急相半 。太医院宫乃明医 ,知老夫乃中脘变症 ,故用中峡水引经 。此水烹阳羡茶 ,上峡味浓 ,下峡味淡 ,中峡浓淡之间 。今见茶色半晌方见 ,故知是下峡 。”

    茶味道浓不浓 ,是通过口来知道的;煮水的样子 ,是用目来看到的;至于上峡 、中峡 、下峡的水 ,是根据泡出来的茶色的缓急来判断的 ,也是通过目 。就是提出辨水于耳 、辨水于口 、辨水于目 ,这三个辨水的途径 。

       李南金是南宋词人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记其友李南金所说 :

    “《茶经》以鱼目 、涌泉 、连珠为煮水之节 ,然近世论茶 ,鲜以鼎镬 ,用瓶煮水之节 ,难以候视 ,则当以声辨一沸 、二沸 、三沸之节 。”

    “《茶经》以鱼目 、涌泉 、连珠为煮水之节 。”我们煮水 ,分为三节 ,一个是鱼目 、一个是涌泉 ,一个是连珠 ,都是在讲水在烧开过程中的那个形状 。首先像鱼目 ,然后像涌泉 ,然后像连珠 。

    “然近世论茶 ,鲜以鼎镬 ,用瓶煮水之节 ,难以候视” ,但是现在的人煮水不是用原来的鼎 、镬 ,是用瓶来煮的 。我们现在发明了很多煮水的东西 ,这个时候我们就看不到鱼目 、涌泉 、连珠了 。怎么来辨呢?用声来辨 。民间老百姓知道有一条 :“开水不响 ,响水不开 。”如果这个水还响着 ,就没有开 ,如果水开了 ,就没有响声了 。

    “则当以声辨一沸 、二沸 、三沸之节” ,这是李南金提出的辨水于目 、辨水于声的问题 ,前面这段是辨水于目 ,是让你看的 ,后面是辨水于声 。

    明代徐光启与传教士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 ,《泰西水法》卷四 :

    试水美恶 ,辨水高下 ,其法有五 。【凡江河井泉雨雪之水试法并同】

    第一煮试 。取清水置浄器煮熟 ,倾入白磁器中 ,候澄清 ,下有沙土者 ,此水质恶也 。水之良者 ,无滓 。又水之良者 ,以煮物则易熟 。

    第二日试 。清水置白磁器中向日下 ,令日光正射水 ,视日光中若有尘埃絪缊如游气者 ,此水质恶也 。水之良者 ,其澄澈底 。

    第三味试 。水元行也 ,元行无味 。无味者真水 。凡味皆从外合之 ,故试水以淡为主 ,味佳者次之 ,味恶为下 。  

    第四称试 。有各种水 ,欲辨美恶 ,以一器更酌而称之 ,轻者为上 。

    第五纸帛试 。又法 ,用纸或绢帛之类 ,色莹白者 ,以水蘸而干之 ,无迹者为上也 。(《中国茶文化经典》P361

    我现在怀疑《泰西水法》不是西人写的 ,而是中国读书人帮他们写的 。他们这里面的方法 ,我们之前都有 。第一煮试 ,第二日试 。第三味试 。第四称试 ,第五纸帛试;第一是煮 ,第二是太阳晒 ,第三是尝它的味道 ,第四是称它的轻重 ,第五是用纸和丝绸来试 。这些方法传统中国都有的 ,如果说这个是《泰西水法》的观点 ,那西方人也没有什么新意 。

    我觉得也许不是翻译过来的 ,就是徐光启他们写的 。我现在有一个基本看法 ,晚明时期传教士的那些中文著作 ,中国人有一半产权 ,绝不可以说是老外个人写的 ,他的中文程度 ,写不出来那个东西 。

    这里他所提出来的“煮试”是辨于目 ,“日试”是辨于目 ,“味试”是辨于口 ,“称试”是辨于身?最后这个不能确定 ,用身体去辨的话 ,怎么个辨法?“纸帛试”是辨于目 。这五个方法实际上就是一个目 ,一个口 ,身还不能确定 。

    还有一个就是清代的况周颐《眉庐丛话》 ,这也是水水式的一个资料 。《眉庐丛话》云 :

    “扬子江中泠水 ,世所称第一泉 ,其质轻清 ,非他水所及 。然或运致远方 ,舟车颠顿 ,则色味不免稍变 ,可以他处泉水洗之 。其法以大器贮水 ,锲志分寸 ,而入他水搅之 。搅定 ,则浊皆下沉 ,而上浮之水 ,色味复故矣 。其沉与浮也 ,其重与轻为之也 。挹而注之 ,不差累黍 。以水洗水之法 ,世鲜知之 。”                                 (《中国茶文化经典》P771 、757

    “可以他处泉水洗之” ,用水来洗水这个方法 ,我们都不是太清楚 。他也说“以水洗水之法 ,世鲜知之” ,很多人不知道 。你取来的水不好 ,可以用别的水把它洗好 ,我们也没有太注意这个方法 。以水洗水 ,也是水水式的 。


      
    上一篇 : 张耀南 : “中华茶典中之水哲学——三款六式框架”(上篇)
    下一篇 : 耿晓辉 :关于陆羽《茶经·七之事》的阅读心得
    X

    合作交流 :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