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z6com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吕旭龙:茶文化范式转化与新质生产力培育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于2024年8月15-26日期间组织团队完成了暑期陕西产茶区茶文化、茶产业考察活动,期间得到了当地高校、研究机构、政府农业农村局、茶产业协会和众多茶企的大力支持,达成了预期考察目标。全体考察团成员分别撰写了考察心得或报告,从今天开始,我们在人大茶哲所的网站、微博、微信公号陆续推送,再次重温陕西考察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我们按照提交稿件的时间先后顺序推送,第一篇的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专业方向为科技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等。欢迎大家转发、点评!

 

吕旭龙


 

一、理论基础:茶文化范式转化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指出,理论的范式具有两个特征:第一、“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第二、它们必须是开放性的,具有许多的问题,以留待“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去解决”。他强调“拒绝一个范式而不同时用另一个去取而代之,也就等于拒斥了科学本身”。

库恩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鸭兔实验和汉诺威学院的有关实验结果,认为科学范式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或对客观世界规律的反映,而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科学共同体的共同的心理信念。范式的变化也不是认识的深化,而是心理变化或格式塔转换。不同科学共同体若具有不同的范式,那么他们心目中的世界也就不同。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无论是科学范式,还是文化范式的转变,归根结底,都是经济关系的变化导致的社会关系变化,从而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科学的、文化的、法律的范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观,克服了库恩范式理论的缺陷——将范式转化的原因仅仅停留在价值观转变的层面上,库恩将心理格式塔的转变作为价值观转变的根本原因,最终会陷入相对论。

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来说,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因而当我们在考察和探究社会心理格式塔转变的现象时,不能仅仅抽象地思考人性的多变性与复杂性,我们更应该关注:家庭人口结构、劳动组织形式、政府引导方式、创新形态的经济动因等等因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

在21世纪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的竞争越来越直接而激烈,从茶产业兴衰,我们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在福建省考察时,来到南平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三茶”统筹理念的提出为全国茶产区发展指明了方向。

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知体系,探索和建构新时代茶文化新范式,这是当代中国茶人的神圣使命与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次陕西省考察恰逢党的第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笔者基于自己在认识论领域所接受的学术训练,结合自己对于《决定》精神的领悟,在本次陕西茶文化考察中形成关于“茶文化范式转化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见闻感受,提出一些思考建议,恳请业界行家们批评指正。

 

二、茶文化新旧范式在陕南地区的演变状况

笔者在考察中发现陕南地区的茶文化存在新旧范式更替的演变转态,粗略梳理出以下几种类型:

       1.    群体种与外来种(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

        群体种:适合本地环境,茶籽繁殖,不断变异,保持物种多样性与互补性。

        外来种:无性繁殖良种,扦插种植,如“陕茶-m号”、“龙井-n号”等等。

       2.    农户散种(收购鲜叶)与企业茶园(集约化)

       3.    原生态种植与品牌化种植

         4.    营销茶原料与营销茶环境

       5.    个体“农家乐”茶园民宿与“茶旅融合”民宿集群

       6.    自然发花与人工发花(茯茶)

 

三、茶文化新旧范式转化的内在原因

       1、家庭结构改变、劳动力结构改变

现在从事茶叶采摘的劳动力,以中老年妇女为主。家庭中年轻大多外出打工,家里有茶园的农户随着劳动者年龄变大,越来越不适合采摘,通常采取外包方式。

采访1.:7月18日, 城固县 “山花茶叶”附近的三化村乙组

农户 石英辉 (男,1960年出生,64岁,家有两层楼房,子孙4人在外地工作居住,剩两位老人村居)

自1979年 大集体种茶开始种茶,后承包几十亩(都是茶籽种——有性繁殖),还有3亩多土地,种水稻、土豆、苞谷等农作物。现在帮“山花茶叶公司”采茶,1年收入1万元左右。企业提供培训:修剪、施肥、发放肥料。

经济状况:茶园5~6亩,每亩收入:3000~4000元

面临的问题:(1)自家茶园没人采茶,只有1个孩子,已成家在城里工作。(2)有时茶青卖不掉,只能毁掉。

给政府的建议:退耕还林的大政策是正确的,但是在执行时应因地制宜。建议不要挖掉成熟的茶园,因为即便把茶林挖掉了,空出来的土地,也没有人去种地。

采访2:7月18日,城固县“三花茶叶”公司附近的三化村乙组

农户:白友辰,60岁。在吴总茶厂当管理,月薪3000元。

问:这么好的居住环境,是否考虑改造成民宿,接待外来游客?

答:目前村里的道路条件还有待提升,卫生状况也达不到标准。全村无城里居民来度假或疗养,因为离城里比较远(30多公里)。

问:子女会回来经营茶园吗?

答:孩子大学毕业后留在城里工作,已成家。不会回来经营茶园。现今,村里年轻人一半在外务工,村里的茶鲜叶,主要由“三花茶叶”吴培元吴总消化吸收。吴总是本村人,当了38年村支书,创办了茶叶公司之后以各种方式回馈村里。比如将“茶叶产业园区”建设成小公园,有亭台楼阁,也有爬山木栈道,美化和提升了“三化村”的生态环境。

 

       2、价值观转变

(1)茶是经济农作物(以物物交换为核心),为此,需要提升茶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这是农作物经营的核心。

(2)茶是绿色生态的重要载体(以和谐美感为核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政府积极倡导生态茶园模式,降低环境治理成本,多种经营提高收益,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升茶园生态的和谐美感,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度假、投资、消费,这是茶旅经营的核心。

 

     3、心理格式塔转变:茶文化体验感转变

采访3:7月19日,汉中市勉县“三茶云舍”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冯辉经理

常言道“高山云雾出好茶”,茶能够给予人的丰富生命体验,不单单是靠反复品尝而来的,若能在身临其境中迸发出来,那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一””的欣喜若狂,足以瞬间治愈人们干涸的心灵,诗与远方,不在天边,而在于云雾缭绕的山顶茶乡之间。

采访4: 7月20日,汉中市宁强县千山茶叶有限公司,王有泉总经理

王有泉总经理,原本是县职业中学老师,后来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创收”工作组,,再后来停薪留职下海创业,经历了生意亏本,反复择业,最终在茶产业立足。

王有泉总经理是具有浓厚人文情怀的企业家,在努力开拓创新茶产品(如“桂花红茶”)的同时,还涉足文化旅游产业,收集1万多件古文化民俗物件,正在筹建羌族文化民俗博物馆。王有泉总经理及其家人,非常成功地将人文艺术的元素运用于茶园建设,代表作“千山茶园”被评为“中国最美茶园”。茶园区不单亭台楼阁,曲径通幽,还精心打造了古朴典雅的砖瓦民宿,使人在品茗参禅中流连忘返。

 

     4、发展理念转变

旧理念:茶经济作物(“营销优质原料”)

新理念:茶旅结合(生态茶园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营销“生态”)

笔者认为,发展经济作物(稻米、蔬菜、瓜果等),容易在“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两者之间陷入两难。而建设生态茶园,能够实现两者的统一,“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示范区:浙江安吉余村)。

采访5:7月22日,安康市平利县“女娲凤凰茶叶有限公司(蒋家坪茶场),罗延会总经理

平利县是全国贫困县,蒋家坪作为“精准扶贫”的示范点,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莅临指导。

罗延会总经理是当地人,曾担任蒋家坪村委会主任。2016年起承包430亩茶林,承担“扶贫攻坚”任务,即经营主体户带动贫困户(1户带动50-60户),实现人均收入1000元/年。如果扶贫指标顺利完成,县政府按1户奖励500元进行补贴。

存在的问题:(1)承担“扶贫攻坚”任务,意味着只能吸纳本村劳动力,随着劳动力进城务工,搬到集镇居住,会出现春季采茶“用工荒”。从2020年以后,用工难度加大,依靠在抖音和朋友圈招募劳动力。(2)蒋家坪茶场,被中央电视台以《茶园里的脱贫路》为题在全国报道推广。虽然来这里参观的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游客络绎不绝,但是真正在这里消费的人群数很小,没有产生经济效益。而且还出现“茶反而卖不出去”的怪现象(来访者一般会认为参观点的茶叶价格会虚高,所以不愿意购买)。蒋家坪茶场,曾经有8家茶企入住,现在仅剩一家还在从事“茶旅融合”经营。(3)蒋家坪茶场作为“脱贫攻坚”示范点,存在人才严重不足现象,无法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

            

四、“茶人共同体”在陕南地区的演变状况

伴随着陕南地区的茶文化存在新旧范式更替的演变转态,与茶文化范式相应的“茶人共同体”也呈现出几种不同的类型,笔者将分别予以阐述。

1. 茶学研究机构与研究基地。我们这次考察了“紫阳富硒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核心,该生产基地承担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任务,也是茶叶优质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基地,技术主持单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基地规模:焕古镇茶叶核心基地1200亩

l  技术模式:

“三季养树、一季采茶”采养模式、山地轻简化机械作业。

种植品种为紫阳群体种。属1965年全国推广的21个茶树良种之一。

l  管理模式:基地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

l  科技创新:采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山坡架设不锈钢运输滑轨,可以大大提升茶叶采集与运输的效率。

采访6:7月24日,安康市紫阳县紫焕富硒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朱静

公司现有茶园400亩,与农户共建。秉持“当年做茶当年销完“的经营理念,近年来,基本只做春茶(因为消费者的购买力显著下降了),包括一芽一叶、银针茶。主要销售渠道是直销店(占60%),其次是加盟店,线上销售业务量很有限。

问:除了卖茶,还有其他经营收入吗?

答:也做旅游民宿,主要与西安的旅游团队对接,这两年业务量一年比一年多。

我们这次考察的安康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也是一个典型。

采访7:茶叶研究所,刘所长

研制:安康“果蜜红”新品种,在紫阳县全县推广。实现品牌、定价、包装等在内的“六统一”。

成果:获得中国农科院的高度认可,拟升级为:陕西“果蜜红”

存在的问题: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目前每一万亩茶园配1名技术员,有些县(如浔阳县)甚至连1个茶学专业的技术员都没有。

 

2. 茶学教育机构:大专院校茶学专业。西北农林业科技大学茶学专业是陕西省最重要的茶学科研机构,然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本没有茶学,由肖斌老师创建学科,他是学科带头人。先招博士生,硕士生,刚开始都是调剂过来的。茶学专业,每年招4个博士,30个本科生。茶二代、茶三代的学生很少。

为此,我们这次考察特意前往位于咸阳经济开发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泾阳茯茶研发中心。

采访8:7月26日,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特聘专家——肖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茶文化协会副会长。

问:什么是茯茶?什么是发花?

答:泾阳伏茶,最早出现在1068宋神宗年,1368 快压茯茶,发花,功能更好。

陕茶是在运输过程中“发花”,表面看起来很像黄曲霉。茯茶的含义:府茶,附茶,茯(苓)茶,慈禧太后误以为是“福茶”。最早原料来源于湖南,湖北。以黑毛茶为原料,金花白茶,

研发茯茶的意义:(1)刘院士,当代茯茶之父,通过大量科研成果证明:金花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茯茶功能:平衡肠胃菌群,刺激葡萄糖激酶分泌,治疗糖尿病,茶褐素含量高,可以降三高。(2)茯茶以夏秋茶为原料,可增加农民的收入(通常都是只采春季茶,“5月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的举措。

肖老师团队的创新之处:

l  茯茶自然发花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采用人工发花的方式(恒温空间+湿度调控)可以大大缩短时长。

l  茯茶发花工艺还可以拓展到其他茶系,比如说,福建金花佛手茯茶,金花普洱(普洱生茶种金花)等等。

研发中心现状:

l  新质生产力(茯茶从“自然发花”到“人工发花”转变)的示范,技术推广。

l  依靠科研经费支撑研发中心,缺少更多资金来源。

肖老师的愿望:研制一辆茯茶发花车,走到哪里,发花到哪里。

肖老师对于陕西茶产业的总体评价:陕西茶,从内质上来讲,可以征服全世界,地理北端,分布在秦巴山区,茶在林中,林在茶中,没有病虫害。秦巴山区(南水北调枢纽),不允许使用农药。发展套种,施肥,茶树不适合强光照射,小树期间套种,有利于小树成长。黑毛茶,不是绿茶工艺,差别在于热揉。金花只出现在伏茶中。

陕西茶,从销售上来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全省年产320万吨茶,消耗260万吨,(官方数字,实际消耗可能是250万吨),出口30万吨。剩余下来的茶,可制成黑茶。长期保存。国家限制茶园的发展,用市场经济调节,卖不出去,就不扩张种植了。

茯茶的销售渠道,已经改变了:原先,以游牧民为主,现在,以都市白领阶层为主,因此,对于茯茶的品质要求也提高了。

此外,我们专程走访了安康学院茶学专业,并与师生座谈。

安康学院前身,安康农校,1979年——1985年全省招生“茶学”专业,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1985年以后就没有招“茶学”专业了,直到2015年安康学院恢复“茶学”专业(本科、专科)。

2004年多所院校合并,2006年专科升本科,设置茶学专业。安康学院属于地方应用型大学,茶学专业的办学方针:专业对接产业,以服务地方主导农业为目标。

采访9:王院长、常老师、冯老师

安康学院茶学专业,立足于茶科技(硬科学)教学,同时也逐步发展茶文化(软科学),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存在的问题:茶学专业的学生,愿意从茶产业基层做起的人数有限,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转行(考研,50%升学率,或从事其他行业)。

 

3. 茶科技推广中心

(1)茶科技推广中心(茶业局,茶业发展中心)

陕南地区,凡有茶产业的县,都设立了茶科技推广中心,有的县还专门成立了“茶业局”或“茶业发展中心”,可见地方政府对于茶业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茶科技推广中心,定期为茶农提供培训,讲解农药使用方式。有些县还成立“农民田间学校”,颁发“高级执业农民证”,激发茶农学习的热情。

(2)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合作组织农业(茶叶)技术发展交流培训示范基地

汉江宿集:建设银行帮扶资金协助紫阳县政府创新“茶文化+山水文化”模式

 

4. 茶产业协会——茶人之家

采访10:安康市林业局前技术员,安康“茶人之家”李建华

李建华老师1980年代初,从安康农校茶学系毕业,长期从事茶技术工作(生产、加工),同时,她也是最早将茶艺引入安康的茶人,2000年在广州学习茶艺(日本茶道、台湾茶道)。2000年之前,安康没有茶艺。延续传统茶文化,只能通过史料发掘,模拟唐代茶艺、茶礼。目前,安康学院提供茶艺培训,但主要是按国标来培训。还未发展出安康独特的茶艺文化特色。

李建华老师的问题:茶文化如何上升到精神层面,如何解决粘合度的问题,这就涉及三产问题,如何从第一产业跃迁到第三产业?

座谈会中所说的慢生活,在多年前,我们打造生态观光旅游茶园就是此设想。现在的问题,茶旅融合项目大多数是同质化的。茶疗愈硬件具备,软实力欠缺。涉及到三产。微循环动起来。现在处于快餐时代,需要有愿意提出设想、并愿意可持续做的人。现在茶叶卖不出去,老板也在想出路,茶疗愈是有前景的,就是怎么做的问题?

 

五、陕南地区茶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滥觞

1、 劳动者晋级,农业推广中心培训新技术。

采访11:7月24日,紫阳县茶叶局,茶叶发展中心,李主任

(1)2011年起,县政府做出重大决策,培养紫阳自己的群体种。

        群体种优点:口感丰富

        群体种缺点:外观不整齐,品相受影响,市场竞争力较弱。

(2)紫阳县政府提供培训,(如“农民田间学校”等),给予考试合格者颁发“高级执业农民证”,一次一个县大约十几人可获得证书。

 

2、 劳动资料晋级

(1)陕西网上茶叶博览会(第1-5届都在镇巴县举办)

(2)陕西茶产业链数字化建设:“数字化茶园”——数字化农业之一,由(镇巴)县长亲自抓落实

(3)数字经济平台建构

l  茶产业大数据平台——从生产到销售的数据查询

l  智能物联网平台建设

l  区块链平台

l  超时空大数据平台

此外,在一些产茶大县,当地政府组织茶技术推广中心专家、茶企技术专家到浙江学习。

 

3、劳动产品对象新组合

     积极研究探索茶饮的保健养生功能,创新功能性茶饮品。

采访12:7月23日,汉中市西乡县,鹏翔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百强茶企)

介绍人1:鹏翔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志龙

原县茶叶局局长,已退休,受聘为企业技术专家

公司在产品研发上不断取得新成果:

1、 设立自动化生产线 (陕西省只有两家)

2、 采用超低温(零下30-40度)装置保鲜茶叶,确保产品品质。

3、朝着研发“功能性茶”方向发展

已申请专利产品:桑叶苦瓜黄大茶,该产品精准定位:功能性食品,克服市场上“黄大茶”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在解渴的基础上,再考虑功能”,并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作为支撑。

4、建立产品生态圈,实现资源共享

比如,与“绿茶挂面”、“汉纯菜籽油”、“土蜂蜜”等等西乡特产企业实现营销一体化。

陈总监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与创新意识,他说,当前国内经济状态不佳,预计明年更为艰难。“在政府没钱,撬不动社会资本”的大环境下,努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产品的更新迭代,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介绍人2:鹏翔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段成鹏总经理、董事长

从传统手工制茶、门店销售开始创业,历经20多年的摸索,逐渐形成清晰的经营风格(被同行概括为“起点低,速度快,做事稳”)。因经营诚信为本,与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结下深厚情谊,获赠题字“鹏翔耀九州,茶香飘万里”。

(1)“线下销售为主”(在全国有1000多家门店),“线上电商为辅”(建立了“电商物流中心”)

(2)推陈出新,不断进取;

l  “茉莉红茶”:荣获第二届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大金奖”(由汉中红茶研究所监制,牙尖有一定的成熟度,营养成分更高)

l  “元小白”

l  “速溶红”(不是抹茶,采用超低温撞击、萃取,粉末在常温下不溶于水,高温可溶解)

 

六、关于陕南地区茶文化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思考与建议

1、 充分发掘汉中茶文化的独特性,培养茶消费者的美感直觉

审美特点是感性的、直观的把握方式,但是,美感的直觉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小孩子喝茶,很可能不会慢慢去品,口渴了喝茶,或者仅仅只是觉得茶水好喝,就多喝几口,因而对于茶的认知,只是物质直观,还上升不到精神层面的直觉。等他/她长大了,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具备了欣赏修养之后,再饮茶,就会觉得茶是一种媒介,将天、地、人连接在一起,将人生的酸甜苦甘汇集在一起,一壶浓茶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因此,可以说,茶文化是一种历史发展形成的结果,茶的美感直觉是由文化积淀产生的,茶的趣味是一代接着一代人熏陶而来的。

(1)汉水文化

考察:

上海合作组织农业(茶叶)技术发展交流培训示范基地

汉中市西乡县茶文化博物馆

宁强县汉水源头

(2)“一带一路”历史资源

考察:

汉中市城固县张骞纪念馆

汉中市西乡县茶文化博物馆

安康市紫阳县陕甘茶马古道景区

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博物馆

(3)“三国”文化资源

考察:

诸葛亮制木牛流马处

笔者的个人猜想:诸葛亮时代,在汉中是否已有用茶叶入药或饮用的记载(云南普洱茶发源地世界遗产“南糯山”被尊称为“孔明山”,诸葛孔明被当地人尊称为“茶祖”,是否与汉中茶有关联?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深究)

(4)文物收藏、史料收集与茶文化复兴或建构

考察:

汉中市西乡县茶文化博物馆

安康市紫阳县“会馆码头”

西安市扶风县法门寺博物馆

围绕上述多地的考察,笔者有如下感悟:从博物馆茶文化文物收藏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陕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尤其是唐代皇家在法门寺地宫中的茶器、茶具、茶礼文物,凸显了中华茶文化兴盛时代的恢宏气度。

在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应该自觉地探索创新,努力寻找结合点,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起来,开创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境界。

3. 创新“茶旅融合”模式

(1)     与基础教育的结合模式

虽然,目前陕南地区很多茶园都已成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比如汉中市镇巴县楮溪源景区,但是“茶旅”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完善。考察团走访期间,正值暑期,应是孩子们外出参加各种夏令营的时节,在陕南风景秀美的茶山、茶林、茶公园,茶民宿区域却很少见到孩子们组团参观学习的身影。

一方面是美丽的生态茶园缺少人气,另一方面在大都市(比如上海、北京等地),孩子们暑假没有地方去,暑期班昂贵而内容贫乏。如何有效地将大都市基础教育平台与生态茶园民宿集群联系起来,建立起“大城市——茶乡村”积极互动,资源共享的示范区,无疑可以成为探索茶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方向。

(2)与精神卫生学科相结合

茶,应该保持传统农产品形态,还是日益蜕变为规范化的工业商品?这是笔者在整个陕西茶文化考察过程中,一直盘亘在脑海里的问题。无疑,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在茶产业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茶产业界“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工匠”精神:科学化管理,运用最新科技成果完善每一个细节,这的确是时代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见证了无处不在的“二难”困境:生产机械化、自动化、高效化,茶产量是上去了,但是茶的销售却是很大的挑战和困难,同质化产品严重过剩,商品积压似乎是个常态。

那么,怎么办呢?简单地回到传统手工制茶的模式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劳动力成本已经很高了,尤其在城镇化进程还在加速,社会老龄化越来越明显的当下,茶企如果不能找到劳动力的新来源,境况只会越来越糟。

笔者来自高校,十多年来一直在给医学院上研究生公共课(“中特理论”、“中马与当代”)的缘故,深入了解到,当前我国正处于抑郁症高发期,据相关数据统计,全国的抑郁症人群大概在1亿左右,这些患者每年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社会资源,是社会治理中的老大难问题。

有没有可能将生态茶园建设与抑郁症治疗结合起来呢?这是笔者离经叛道的“狂想”,但细细思忖下来,似乎也并不那么离谱。笔者在安康学院茶文化座谈会时,提出了这个建议,没想到引起了安康茶人之家李建华老师的浓厚兴趣,她一直追问我,能否提供更为详细的方案。因而,笔者在考察报告的结尾,谈谈自己对于“茶禅一味”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于协同创新,催生茶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初步设想,期待方家指正。

第一,重新认识“禅茶”、“茶禅一味”的含义

在当代的语境中,“禅”似乎就成为佛家的代名词,于是乎一提起“﹍﹍禅茶”,人们就会

联想到禅师与宗教。但事实上,“禅”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当中,“化其万物而不知禅之者”,“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在《庄子》这本著作中,禅是一种生命状态,即庄子所主张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的生命体验。换成今天的说法,就是“命运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的心胸格局和生存境界。

庄禅意境是中华传统美学的巅峰,其核心是“忘我”、“融入”、“共情共享”,而中华茶文化的精髓也同样在于此,因而,古人称为“茶禅一味”。也就是说,制茶与饮茶的技术逐步艺术化,其功效在于清心除烦,忘我超脱,与自然融为一体。禅茶互参,为普通人开辟了一条超凡入圣的捷径。

第二,建构“茶禅一味”生存空间与精神疗愈相结合的协同机制

因而,当我们面对大都市里“精神卫生中心”人满为患时,是否可以建立起一种合作机制,让精神状态处于亚健康的人群,能够在宁静的生态茶园中找到自己的栖身修养之地?在每日采茶、制茶、饮茶的田园生活中,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茶,是一种经济作物,机器采茶、制茶,提升了人们的经济效益,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茶,也是一种和谐生态,它给了我们绿水青山,满目遐想,赠予我们诗与远方,慢生活是生命形态的全然释放。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的现代化,因而,我们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在“茶”与“旅”,“修身”与“养性”的有机结合中,茶文化新质生产力正孕育而生,前程无量。



[1]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上一篇: 王巍:茶:文化载体还是文化模型
下一篇: 叶超杨:陕西省茶文化考察心得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