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z6com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第十八讲哲学家茶座录音文字整理】茶会、茶事和茶沙龙:中国、日本和欧洲的典型聚会 喝茶方式的文化比较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2019.6.9上午,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500会议室举行了系列学术讲座“哲学家茶座”第十八场讲座。本场讲座的主讲人是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何心鹏(Volker Heubel)先生,主持人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谢林德(Dennis Ralf Shilling)先生,两位德籍学者因投身中国的大学哲学教育而在北京重逢,这成为了本场讲座的一个亮点。因二位教授公务繁忙、俗事繁多,未能拨冗审校录音文字稿。若有文字方面的问题,概由我们负责,请读者诸君明鉴。


 

茶会、茶事和茶沙龙:中国、日本和欧洲的典型聚会

喝茶方式的文化比较(1

 

    主持人:今天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参加这样的讲座;第二个原因是我非常高兴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朋友何心鹏教授。我和何老师认识了很久,但是见面的次数并不多,这次也是因有这样的机会能够跟他见面,对我来说非常高兴。

    我们在德国有一个很小的论坛,叫做东亚哲学论坛,就是做中国哲学、日本哲学、印度哲学这三个领域的老师们相互联系和交流,这个论坛一年一次。(那个时候)我们都是还没有位置的,在大学还没有获得一个稳定的位置。那个时候我们还年轻,还在培养过程当中,我们参加这样的论坛并做准备发言。这个在德国的论坛还是很愉快的,大家从不同文化的角度进行讨论。有欧洲、东亚、日本、中国、印度,从这些国家不同的角度去讨论,相同方向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一般来说我们做研究好像在一个方向走,这样可以有跨文化的研究。

    先介绍一下何教授的简历。何老师是上海同济大学的教授,先前在德国很著名的一个大学拿到硕士学位,在巴伐利亚州一个很著名的大学拿到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阐述的主题是“道”,讨论了一位日本茶道哲学家,他的中文名字叫做久松真一,他的哲学跟老子的哲学也是跟维默尔(Franz Martin Wimmer)的哲学有关,维默尔是海德格尔的弟子,在德国现象学领域出名比较早,他考虑过东方和西方的哲学比较问题。从这样的三个角度讨论道的哲学,茶道也是道,茶道最终也是道的哲学。这是他的博士论文,我觉得这是非常独特的,而且很早就有这个研究了。维默尔是一个哲学家,也是一个很独特的思想家,他的哲学也可以跟茶道哲学、跟老子的道的观念等融合一起讨论的,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研究。何教授去过中国、日本的很多地方,有一段时间在大阪、京都做研究,在中国有一段时间在杭州浙江大学的哲学系做博士后,后来转到同济大学做教授。

    茶道哲学之外,何教授也对欧洲文化、东亚文化的沟通问题做深入的研究,比如说他讨论过凯瑟琳,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写过一个日记、一个哲学日记。在德国发表了这个哲学日记,日记说到他在不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学者进行过沟通讨论,之后他做了某些比较,观察了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不同之处,也是做了这样的研究,何教授很早就有了这方面的研究。凯瑟琳的影响非常大,在20世纪初影响很大,在哲学界、文化界、文艺界影响都比较大。他的重点就是在美学,美学跟现象学,和接受讨论的时候也会提到空间美学、设计、茶道空间的设计,他也发表过论文——论茶道的跨文化,还有另外一篇论文叫做“一个空间美学跟茶道美学”的论文,他的论文就是讨论老子的观点,也是有一点我觉得很有趣的,这也是何教授的一个研究。

    所以这样话来,我觉得何教授茶道哲学的研究,一方面很博,讨论不同的文化的哲学脉络;另一方面也是很特殊、独特,把现象学跟美学、茶道哲学结合起来。我们很欢迎何教授来做一个演讲,谢谢!

   

    何教授: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到这里来。首先感谢李教授的邀请,有机会到这里来跟大家分享关于茶道的一些哲学论文。也非常感谢谢林德老师的详细介绍。

    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题,一方面是关于茶道哲学这个概念的一个简短的论述,这是第一部分。接着重点在茶道哲学的框架之内讨论茶会、茶事和茶沙龙,并它们进行比较。茶会、茶事、茶沙龙,也是中国、日本、欧洲喝茶方式的比较,我认为这三个方式可以进行总结,归纳出茶文化的形式。

    首先,我想从跨文化茶道哲学的概念开始。第二点稍微简单总结茶文化、茶道哲学的基本纬度,所以把重点主题放在这样一个框架之内。第三点就开始谈茶会、茶事、茶沙龙作为与他人相遇的一种方式。第四点从这样一个历史背景来简单介绍一下我所做的工作,我每年在同济大学举办茶沙龙,即中欧茶沙龙。我跟大家介绍一下这样几项,可能不是很成熟,但是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值得讨论。最后做总结讨论。

    为什么要从跨文化的角度谈茶道哲学?我想我的观点不一定是成熟的,可能有一个思路要跟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我认为跨文化在我们今天的茶文化里面是比较重要的观点。三个部分的茶,跨文化茶、还有哲学,简单讲一下这三个的关系。

    茶。大家对茶可能比我了解的多,所以我可能不需要非常详细地讲它。可以说茶文化作为中国整个文化跨专业的窗口,从这个窗口可以看到整个文化。所以茶文化的历史在中国、日本悠久,也影响到整个文化、经济、艺术等等方面。所以我只是举例说一下,范围很广,茶与技术、茶与自然环境、茶与习俗、婚礼待客之道,茶与不同阶层的人喝茶方式,比较多样的茶文化。茶作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喝茶其实也是饮食文化的重要部分,喝茶与茶点,作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与健康、茶与宗教、茶与艺术,茶诗、茶词、绘画、瓷器、书法、香道都与茶有密切关系。另外,中国或者亚洲、东亚的茶文化与欧洲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也属于比较广茶文化的范围。

    跨文化与文化分析。为什么我认为要从跨文化的角度入手?我介绍一下从划分的分析方法,或者从文化分析的角度可以帮助做茶道哲学的研究。我主要认同一位哲学家的观点,就是沃尔夫冈·威尔什(Wolfgang Welsch,transculturality the puzzling form of cultures today, 1999)的观点,他的观点有参考价值。大概90年代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不只是说哲学的状态,而是整个文化,整个那个时候对他来说一个基本的状态。所以我觉得当时描述的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我引用一段“However, the description of today's cultures as islands or spheres is factually incorrect and normatively deceptive. Cultures de facto no longer have the insinuated form of homogeneity and separateness. They have instead assumed a new form, which is to be called transcultural insofar that it passes through classical cultural boundaries. Cultural conditions today are largely characterized by mixes and permeations. The concept of transculturality - which I will now try to explain - seeks to articulate this altered cultural constitution。”我们一般对文化的理解,只是说一个文化与其他文化分开一个小岛,对他来说这是不正确的,也是不适合我们当代的一种情况。我们当代需要有一个新的文化状态,更加是一种混杂或者混合互相影响、互动的一种状态。所以他认为这样一个词“transculturality”可以描述当代这样一个基本的情况。用另外一个说法就是全球化的状态。

    在德国、奥地利或者欧洲,有一些关于跨文化、文化之间的讨论,我举例说一下。就是Franz Martin Wimmer,他是狄安娜大学的教授,他很早就做茶文化的研究。这是他的一本书(文化之间哲学研究会)Gesellschaft für interkulturelle Philosophie,另外他提出一个观点就是多元对话,文化需要一种多元的对话。所以,他建立一个期刊Polylog,这是每年出版一本的专辑,比如关于海德格尔从茶文化的角度或者文化的角度来讨论某一种专题。还有在德国,大概80年代建立了一个文化之间的协会,他们也是每2年举办一此国际性研讨会。不一定强调文化理论,而是从文化实践出发,强调文化实践背后的一些思想、心理态度等等。

另外一个角度是从行为表演,有一位教授,他是柏林大学的教授,他写了一本行为表演美学的书(《行为表演美学:关于演出的理论》)。我觉得茶道作为一种行为,也是可以从这个角度有所吸收,可以吸收营养的,也是一个可行的角度。

另外一个角度,比如从仪态、心理的状态,像法国一位哲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他主要讨论心理状态的产生和变化方面的问题,也包括伦理的状态、伦理产生的变化。

    这是跨文化当中文化之间与文化分析的我认为值得参考的一些观点。那么从哲学角度谈茶和茶道的话,我觉得首先值得提的一位作者,冈仓天心或者冈仓觉三(1863-1913)的《The book of tea 》,20世纪初写的书。大家做茶文化的,对他比较清楚,他提到“The  philosophy  of  tea”这个概念。我觉得他想把东方的一些精髓介绍给西方,所以他首先提到这样一个词汇。我就选了他的一个观点,他一方面把题目归结为一个tea as a religion of aestheticism,还认为teaism as art of life。另一方面可能他从日本这个背景出发,把茶重点放在宗教审美或者唯美主义。还有就是茶道与日常生活或者生活艺术的关系。用一句他自己的描述是“The Philosophy of Tea is not mere aestheticism in the ordinary acceptance of the term, for it expresses conjointly with ethics and religion our whole point of view about man and nature.”所以他认为茶的哲学不仅是一种唯美主义,一般理解为强调审美。但是茶道为什么是一个哲学?因为范围更大,会涉及d伦理、宗教,还有我们对人生和自然的一个世界观。所以这是一个这样一个比较广的范围,而不止是一种审美美学,而是更加广泛哲学的范围。

    第二位是刚才谢林德老师已经提到了的久松真一。我认为他提到了茶道哲学个个概念,他也写了一本书《茶道的哲学》(1973)。我觉得这是想写茶道的一个重要参考资料。他主要的哲学,主要是看每一个学者对哲学的观念,如果他属于京都学派,那么20世纪京都学派主要一个方向是想把禅宗的思想和西方的现代哲学结合在一起,所以久松真一处在这么一个基本的方向上,他把研究重点放在美学上,从美学与禅宗这样一个关系入手。他从哲学观点出发或者现代哲学观点出发,这与传统禅宗美学不同,这需要注意。

    另外一本在哲学领域值得参考的书,可能对做茶道哲学有所帮助的是,威廉·施密德的《哲学作为一种生活艺术》,他是先做过福柯的研究,在这样的脉络中,他主要是研究古代希腊和罗马。福柯吸纳了古代希腊哲学、罗马哲学并做出了一个重新的解释。施密德是从解释学的方向,从而建立自己的生活哲学,他涉及了日常生活哲学一些理念。另外,施密德还吸收了现象学。从胡塞尔提倡重新思考生活世界以来,我觉得现象学还是有对生活的解释、理解,相关的思考还是有丰富的资源。这也属于现象学重要研究的方向,注重生活世界、身体、感知方式等,比如脉络、身体,德国的当代哲学家施密德写了本《身体哲学》,就是说身体是一个大的体系,他想重新了解身体。还有对人的感知方面的新认识,就是对感知方式的理解。我想在茶道里面也会跟不同的感知方式有关,例如修炼,对感知方式的修炼是比较深刻的,所以我觉得值得与这种感知方面的研究做一个关联。

最后两个,我曾已经提到茶文化与饮食文化的关系,我觉得值得参考一本书,是《美食哲学(Gastrosophie)导论》,作者是Harald Lemke,他主要是从西方哲学、西方文化的历史角度对美食哲学做了一个总结。所以,如果从这样一个观点看待中国、东方历史的发展,我觉得还是会有帮助,会有参考价值的。可能我还没有接触过这方面中国人从哲学方面的论述,饮食文化非常重要,我觉得如果从这样的哲学角度做一个论述很有必要,可能我还没有看到过,可能有,一定有。

最后我觉得值得参考的是中国哲学的修身、养生的思想,可以作为茶道哲学的一个理论背景或者理论基础。

这是大概几个研究的角度,我认为这些都是对茶道哲学或者跨文化茶道哲学的研究有参考价值的。我首先介绍了跨文化茶道与哲学的关系。

第二点,谈一下跨文化茶道哲学的基本纬度,不会详细展开。主要是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后面的主题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框架之内展开的,这样可能更好去理解。

    我觉得第一个基本纬度是自然,大家参考中国的关于茶文化的一些诗歌、一些绘画,包括茶。

    第二个纬度是与他人相遇,共存、交流、伦理、礼仪,有感情,一般的情况或者多见的情况是与他人一起喝茶,与朋友一起喝茶,与他人通过喝茶建立关系、发展关系、加深关系。所以有一种伦理、礼仪、友谊的内涵在里面,不仅是与他人喝茶,当然也可以自己一个人喝茶,这种情况也是常见的方式。

    第三个纬度我把它叫做自我相遇,包括反思、冥想、休闲、感性、味觉、身体、动作、行为。主要是自我修身的方式。包括思考、精神的状态。像冥想、休闲等不同的内涵。

    第四个是物,也可以说是物质文化。包括茶具,这是从陆羽《茶经》里面来的,东方茶书非常重要一点是描述茶具,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我们怎么对待物质材料、物质文化?我们与使用的茶具之关系是什么?一方面是历史的原因,另一方面在当代我们怎么更好处理这个关系?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纬度。

    第五是空间。刚才在介绍中提到空间、地方、场所,我们喝茶是在一个空间进行,在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场所。比如空间氛围关系,在喝茶过程当中氛围有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茶具的组合对空间的氛围也有影响,什么样的影响?怎么描述这样的变化?怎么描述这种不同的感受?通过某一些布置方式来产生一种氛围。这里提到一位作家,可能后面没有涉及的,尤其在空间的研究,或者是气氛、氛围美学Galad  Beauty(音),他写了氛围或者气氛美学。他在美学领域对空间的研究很丰富,可是我觉得尤其在这种氛围美学茶空间的研究中可以有所帮助。

    第六是时间。喝茶是时间的流程,不仅是可以算的时间,还有时间的一种变化,对时间感触的一个变化,有一个质与量等多个方面的不同,对时间感受的质量不同,比如当下或者永远、永恒,这是对时间的不同定义。不管日本、中国、欧洲对时间的思考历史历时很长,所以从时间泡茶的过程做出思考,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基本纬度。

    最后是精神价值导向纬度。包括儒释道,我简单总结不同的价值导向,某一些可能的方面。比如“和、敬、清、静、自然、正、真、朴素、生动、生命力、流动、谨慎、同感、无为、渗透。”可能还有其他的在历史上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主张,我想可能可以大概总结茶文化比较重要的一些精神价值或导向。

    这是大概的一个框架,接下来涉及第二个纬度:与他人相遇,在这样一个范围内,不是全面的论述,只是从茶会我觉得比较典型的喝茶方式来作一个比较。

    首先从中国的茶会概念入手,因为大家对中国的情况或历史等等很熟悉了,所以我不一定讲得非常详细。茶会萌芽于两晋南北朝,兴起于唐代,茶会一词首见于唐诗(钱起、刘长卿、武元衡)。当时“茶会”这个词汇还不是分的非常明确,还有茶宴或茶集,后面还有雅集、茶集、茶宴这些词。茶会可以分成两大类型:风雅茶会和宫廷茶会。风雅茶会的主角是文人和僧人,他们强调的氛围是更加清静、风雅为主,强调有静、有雅的环静。这种茶会与不同的艺术有密切的关系,一种常见的方式就是茶会的时候写联句,是几位聚在一起先一位开始写诗或者写词,然后大家都继续按照这样一个主题继续写。所以喝茶与写诗是对茶文化非常重要的关系,有颜真卿、有皎然不同的茶会看到这种密切的关系。人们写诗作画玄谈。绘画里面代表的是宫廷茶文化,我想可以从《宫乐图》可以看出来早期的一种形式。品饮与饮馔、音乐结合在一起。我选了几张图片稍微说明风雅茶会、宫廷茶会的一些场景,相对来说大家可能比较熟悉。我不会从一个艺术史角度入手,我只是想提到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几点。这幅唐代《宫乐图》可以看到比较代表性的宫廷基本仪式,大家坐在一起,中间是一个碗和长勺,应该是舀茶用的、舀茶碗。不仅喝茶,还有服装、礼仪、文化,茶与音乐的关系,有丰富的文化资料。

    这张图,这是我所知道中国最早描述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喝茶的一幅画,右边是三位坐在一起,左边可以看到点茶的场景,有茶碗、杯托。选择这幅画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是它是最早的茶画,另一方面它描述的是一种更加宗教的背景,一个僧人收藏或者有相关作品,就请萧翼想办法把这个作品通过他拿到自己(唐太宗)的手里,这是这幅画描述的故事,描述怎么样进行交流。所以不一定跟茶会理想相关,而是描述辨才作为僧人,在僧人这样一个文化的背景,喝茶是有一个重要对待客人的(礼节)方式。主要是为了这个,当然也可以看到当时的喝茶方式,都有相关的文化资料(记载)。

    茶与音乐的关系,也是从这幅画里面(反映),一位女士弹古琴,如果仔细看可以看到这边有茶杯,是这样一个环境,不一定非常详细去论述。一种代表宫廷茶文化的图,可以看到当时贵族宫廷聚集在一起喝茶的方式。前面有茶碗、茶壶、水壶,还有茶与茶点的关系。

    宋代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宋徽宗的《文会图》,大家比较熟悉,这是文人聚在一起(图),在一个园林里边的(图),是一个自然的环境。如果仔细看的话,可以看到后面在一张桌子上有一桌古琴,所以是音乐古琴,这边两位在进行交流。前面就是煎茶法或者准备喝茶,可以看到宋代煎茶法。

    这是刚才提到的宋徽宗的《文会图》,这个茶会稍微大一点,是大型的茶会;这边则是一个小型的茶会,这个是比较理想的一种喝茶聚会方式。这幅也可以看到宋代的煎茶法、茶歇、茶会,在一个碗里先分成沫,然后再搅拌,几位坐在一起欣赏画、写字等,进行交流。

    这幅刘松年的画,我选这幅图也可以表示几位文人聚集在一起喝茶,喝茶的同时也在欣赏一幅画,艺术作品。这幅画后面有茶具、有古董,也是采取了一种艺术欣赏的方式。

    宋代流行的茶会是斗茶,这是另外一种茶会的方式。主要目的是品鉴茶叶的口感、香气、颜色,这种斗茶的方式起源于福建北苑宫茶的评比,后者广泛在民间流行。下面这幅可以看到斗茶,几位聚集在一起,一位泡茶,大家想品出来是什么茶,就是这样一个喝茶方式。

    除了这种斗茶之外,还有在寺院喝茶。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在佛教的寺院里面。寺院里面代表性的寺庙是杭州北边的径山寺,在径山寺产生或者创造出一种茶礼,这种茶礼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在一些清规里面有记载。而且这种茶礼对日本茶道的发展和建立影响非常大。按照禅宗的清规有严格的茶礼,有宗赜的《禅苑清规》,作为禅宗清规的一个代表作品。最隆重的一种茶会是冬夏两节举行的,把一年分为两个部分。这一点也是影响到日本茶道,大家知道日本茶道基本上把茶事分成两个部分,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所以有风炉、地炉,一年分两个部分,还是可以看到这样的影响。

    到了明代文人茶会很流行,比如文征明1518年在惠山进行清明茶会,清明茶会有一个《惠山茶会图》,可以看到茶会的形式。文人在惠山那边聚集在一起,这边桌子上有茶具,这里有一位在烧水,还有井水。在山的自然环境之下进行交流。

    明代流行的一种茶会叫做竹炉茶会,这种茶会是惠山主持普真于1395年发明的,这是他编制竹炉子,可以看到这是茶炉。这位僧人经常请文人雅士进行竹炉茶会。通过喝茶阅读、欣赏书法作品的一种形式。

    明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出现了专门喝茶的空间,就是茶寮,在茶寮进行茶会是作为一个专门的场所,这种对茶寮的描述。比如有一些记载:在屠龙《茶说》与许次纾《茶疏》有相关记载。绘画,比如这种茶寮可以在文征明的《品茶图》和唐寅的《事茗图》看到茶寮的形制。下面是唐寅的《事茗图》,喝茶的空间是文人或者朋友过来喝茶,旁边如果仔细看的话有一个人在小屋里面烧火。文征明茶寮的代表作品是两个文人喝茶,旁边有仆人烧水。这是在一个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里面,有山有水有树,前面已经涉及茶与诗、茶与诗词的关系,画上面经常也题辞描述理想喝茶的环境。可以说明茶与诗,或者茶、茶文化的诗性的特征。

    最后几张也是描述贵族宫廷的一些喝茶场景,有几位女士聚集在一起,在一个园林或者庭院的环境之下喝茶。在室内喝茶也有茶壶、茶点,喝茶、绘画聚集在一起,也是这样的场景。雅集的形式也是明代非常流行的一种形式,比如西园雅集,几位文人聚集在一起画画或者写诗,这边这种烧水、泡茶的场景,也是西园雅集的例子。

    大家认为茶会的主要角色是文人,我们刚才看到的几幅画里面可以看到女士也参与到茶文化里面,从《嬉春图》可以看到茶文化里面女士也有参与,只是喝茶的场景比较休闲,在床上,旁边有喝茶,有书、有文学阅读的场景,欣赏风景、彼此交流这样一种文人雅士的场景。茶与音乐,茶会的一种类型、在外面喝茶,类似于西方野餐在外面喝茶,也是经常见到的方式。与音乐、古琴、茶点、喝茶,准确烧水在园林自然环境之下,我觉得也是代表对自然季节性的重视。

    总结的话,中国的部分可以说有宫廷茶会、文人茶会或者雅集,有一种寺院的茶会。茶会的一种形式我觉得是有提到茶与酒的关系,喝酒聚会应该比茶会(出现)早,茶会的形式也是酒会的批评性的发展,当然也是同时进行的。可是我觉得茶会的形式也包含着对酒的批评,强调精神的境界。

    茶与自然,刚才看到比较理想的一些自然环境,在外面喝茶或者在茶室、在自然界喝茶,茶与不同艺术的关系。

    茶与品位,我觉得在中国茶的种类非常多样,所以茶会的时候非常重视品茶,而不一定是把它理解为一种媒介,当然也是媒介,可是,茶本身很重视品位的过程。这一点可能跟欧洲茶沙龙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

茶与礼仪清规,我刚才提到在寺院喝茶有茶礼,一方面是与寺院宗教、佛教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茶与礼仪也涉及到儒家思想。最后茶与出世、入世,茶经常与隐居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这是有历史的渊源的,有一个比较深的关系,好像要超越日常生活、超越世界、超越自我等等。同时茶也作为一种待客之道,所以建立关系与社会当中的习俗相结合,茶俗也起到重要的角色。所以是出世、入世的张力我觉得都体现在茶文化里面。这是大概总结中国茶会方面的一个情况。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范增平:茶儒一体的价值观——哲学家茶座第十七讲录音文字
下一篇: 【中外茶交流】|搭建中国与欧洲之间中国茶与文化推广与交流平台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